下背痛的原因與治療

惱人的下背痛:
病例一:
李先生(化名), 25 歲,大學登山社社員,一次登山活動中,在抬起重達 25 公斤的背包時,突然引起劇烈的下背痛,右腳有抽痛的感覺,聽說爬了三天才到有人煙的地方。
病例二:
廖女士(化名), 70 歲,家庭主婦,不慎於家中稍微跌倒,背部劇痛無法下床,本想休息幾天就好,然而事與願違,求診時已痛一個月,主要疼痛位置是兩側腹股溝處。
類似的病例在復健科的門診非常常見,現今社會中,下背痛和感冒一樣,似乎已經成為一種流行病。據研究, 80-90% 的人一輩子中會有至少一次背痛經驗,是門診中僅次於感冒的求診原因,同時也是上班族請假的常見原因。然而痛起來時該怎麼辦呢?
下背痛的原因:
 
  根據文獻報告指出,國人約有百分之六十到八十的人,一生中會經歷下背痛。下背痛 (Low Back Pain) 僅是一個症狀,可能的原因很多,最常見的包括:
1. 軟組織受傷/背部筋膜發炎:
  這其實是下背痛最常見的原因,包括背部的肌肉、韌帶、肌腱的急慢性拉傷、扭傷、挫傷。上班族坐辦公桌或因運動間接造成的下背疼痛,則是慢性肌腱炎或肌肉疲乏居多。
2. 椎間盤突出症:
  在年輕人引起下背痛甚至導致坐骨神經痛的疾病中,本病占很大比例。病因是椎間盤周邊的纖維環破裂,致中間的髓核向後突出,壓迫坐骨神經根,引起所謂的坐骨神經痛,一般為單側。
  剛開始時多半是抬重物或每一特定動作突然發生背部劇痛,患者多認是閃了腰,休息幾天就沒事,但是疼痛卻慢慢地由下背部擴散到臀部,大腿外或後側,甚至延伸到下腿或足背或足底部。病例一的李先生正是罹患椎間盤突出症。
3. 脊椎退化性關節炎:
  起因於脊椎的老化,俗稱長骨刺,關節周圍的韌帶和脂肪層也因長期關節炎造成纖維化而變硬,原本專司保護神經的構造失去原有的彈性,再配合骨刺的夾攻,也會壓迫坐骨神經根,造成坐骨神經痛。這時病患不但腰痛,還伴有下肢的麻木感。嚴重的病患還會有下肢無力、抽筋,或走路走不遠的現象。
4. 壓迫性骨折:
  停經後女性因骨質疏鬆症造成壓迫性骨折的例子很多,也是老人駝背的主因,本文一開始病例二的廖女士即罹患第一腰椎的壓迫性骨折,常有兩側對稱的劇痛發生。
5. 椎管狹窄
6. 脊椎退化長骨刺
7. 椎間盤滑脫
8. 原發性或轉移性脊椎腫瘤
9. 腎臟病
10. 輸尿管結石
11. 攝護腺發炎或骨盆腔發炎
12. 姿勢不良
13. 情緒、壓力
  但是有些下背痛,卻是無法以一般常規檢查診斷出來,〔脊骨關節症候群〕就是其一。雖然有時躺下來可以獲得緩解,但有時脊椎過度伸直,合併旋轉或側彎,痛起來真是會要人命。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神經外科主治醫師林志隆表示,這類患者,現在已經可以使用治療性的脊骨關節注射的非開刀法,加以改善。
  其他較少見,卻必須特別小心的,則包括腫瘤的脊椎轉移,以及僵直性脊椎症等。前者若無警覺,會留下遺憾;後者的預後則決定於是否早期診斷與長期控制。
下背痛的治療:
  下背痛其實是預防重於治療,良好的姿勢,儘量減少背負重物,讓腰椎以及附近不受過多重力壓迫,可預防腰部軟組織受傷;若有必須搬運重物時,應注意方法,以避免背部肌肉拉傷或椎間盤突出症;適當的運動亦可有效減少下背痛的發生。
  若真的發生下背痛時怎麼辦呢?應即時請醫師評估,不要輕忽問題的嚴重性,必須針對病因治療,目前治療方式有很多種,主要包括:
1. 藥物治療:
  門診常用藥 NSAID 、非類固醇類抗發炎藥與肌肉鬆弛劑,對鎮痛、消炎和鬆弛肌肉的功效良好。
2. 物理治療:
  如按摩、針灸、低能量雷射治療、運動治療、腰部牽引、電療與熱療等,主要由復健科執行。
3. 注射治療:
  前兩種療法合稱「傳統保守療法」,指的是口服消炎、止痛、肌肉鬆弛等藥物,加上熱敷、電療、腰部牽引、按摩等復健治療,若超過一至三個月均未改善,發作時痛不欲生,但又不敢接受開刀,此時,「注射治療」成為有效緩解症狀,短效而立即的另一種選擇。
o 坐骨神經痛的注射治療:
疾病症狀:
由下背開始疼痛,痛感如電流般延伸到臀部、大腿、小腿至足部或腳底,也常見由下背痛到膝上、臀痛或單純下背痛的情形。
治療方法:
坐骨神經痛的注射治療,是採取「脊椎神經根注射治療」,基隆長庚醫院骨科醫師王宜君(新光醫院疼痛科陳瑞源醫師)指出,醫師在移動式 X 光機的幫助下,將一根長針由病患背部經皮置放到引發疼痛的神經根,從椎間孔處注入適量的麻醉藥及消炎作用的類固醇,發揮麻痺神經痛感和抑制發炎的作用,幾小時之內就有明顯止痛效果,且7成的病患可延續數個月內有效。
o 脊椎關節炎的注射治療
疾病症狀:
是脊椎關節病變引起的背痛,症狀與坐骨神經痛很像,有些會後腰背局部關節疼痛,或從大腿後側往下痛,病患描述此種疼痛是一種鈍性、深部且不容易定位的疼痛,有時,背部有一種被鎖住的感覺,尤其是向後仰、站立或坐著稍久,會引起或加重背痛。
  醫師表示,這項治療,是將針置入脊骨關節注射少量局部麻醉,只有小針孔,不需縫合,病人注射後只需臥床三十到六十分鐘,下背痛情形就可獲得有效改善。不但能減少止痛藥的使用,也提高患者的生活品質。
治療方法:
「脊椎關節注射療法」是在電腦斷層掃瞄或X光做為引導下,伸入長針,準確地將麻醉劑和類固醇注射到引發關節炎的小關節面,基隆長庚醫院骨科醫師王宜君指出,麻醉劑可以麻痺關節面周邊小神經痛感,類固醇則可抑制發炎反應,效果快且立即。
o 腰背痛的高頻熱凝療法
適應症:脊椎關節炎、頑固型背痛
治療方法:
高頻熱是一種工具,中壢天晟醫院神經外科醫師莊活力指出,治療時先以八公分長的細針扎入發炎的脊椎關節處,再將高頻熱產生的 60 至 80 度高溫引入其中,把關節附近引發疼痛的小神經燒壞,達到阻斷痛感的目的,比「脊椎關節注射」之打針方式所達到的麻痺效果更持久,有效率高達 80% 。不過,莊活力指出,由於脊椎關節周邊的小神經還會再生,因此,無論是脊椎關節發炎或頑固型背痛經此治療後,復發率仍高,有 80% 超過三個月後仍會復發,但此療法仍不失為是快速緩解背痛的好方法。
o 醫師的叮嚀:
莊活力指出,無論是坐骨神經痛、退化性脊椎關節炎或頑固型背痛,仍應以口服消炎止痛藥加上復健治療等保守療法為優先選擇,除非無效且疼痛依舊,或正等待開刀、暫時不敢開刀、無法開刀或開刀無用的腰背痛患者,才建議使用注射治療或高頻熱凝療法。
不過,根據美國建議,坐骨神經痛和脊椎關節炎的注射治療,一年最多三次;莊活力指出,這是因為反覆注射仍有引發神經纖維化的後遺症,或愈打愈沒效的後果,因此建議只能做為「過度療法」,不宜長期治療,也無法取代開刀。
4. 外科手術:
  大多數的下背痛患者「談刀色變」,其實真正需要開刀治療的病例很少,但是必要時,例如椎間盤突出併下肢肌肉萎縮,或疼痛不已保守治療數月無效,又確診出病因,則必須慎重考慮外科手術。
  然而,手術後也不是代表一勞永逸。因為不管是椎間盤、椎板或脊椎開刀,原本就是受損組織,會比正常的老化得快,也容易再度受傷,出現背部手術後症候群,症狀為疼痛,腳麻等。
5. 教導病人日常生活及工作注意事項、坐姿、站姿、睡姿等
6. 穿著背架及束腹
如何預防下背痛:
  減少腰背痛發生,應預防重於治療,包括良好的姿勢、減少背負重物,不讓腰椎及附近承受過多重力壓迫,如此可預防肌肉、韌帶、肌腱等軟組織受傷。預防腰背痛要注意:
1. 避免久坐,若需久坐時應以背墊支撐下背,並使用高背座椅。且坐時姿勢要端正。
2. 日常生活中,以平躺時脊椎所受的壓力最小。
3. 臥床休息時應選用木板床,並可加層被子或榻榻米,如此躺著,腰部的姿勢比較自然伸直。不要睡太軟的床,因為屁股會沈下去,如此躺著好像孕婦挺出肚子一樣,對腰椎間盤壓迫神經的狀況會惡化。
4. 臥床休息時可於膝下墊一個枕頭。
5. 避免急速前彎及旋轉、身體過度向後仰等可能會傷害背部的動作。
6. 需轉身去接或拿東西時,不要只扭轉上半身,應盡量整個身體轉過來。
7. 拿舉物時應將兩腳分開約 45 公分,一腳在前,另一腳稍微在後,膝蓋彎曲蹲下,保持背部平直,物品盡量靠近身體,兩腿用力站直,將物品舉起。彎腰提重物是腰部最吃力的動作,腰背不適時應盡量避免。
8. 熱療可以改善背痛,例如洗熱水澡(可用熱水沖腰背痛的部位)、熱敷等,但溫度不可過高,時間不可過久,以免燙傷皮膚。
9. 不要長時間維持同一姿勢。
10. 適當的運動可以改善及預防下背痛的症狀。
例如:游泳、舉啞呤鍛鍊肌肉、步行、慢跑
 

© 2021 健康醫療網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