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75歲的婦人,罹患退化性關節炎,1年多前左膝曾接受全人工膝關節置換術,經過3個月的復健,才正常上下樓梯;日前,她再次接受膝關節置換,改採取機器人關節置換術,只將右膝磨損的內側關節磨除,術後當天就能下床,隔天已能爬樓梯,第三天還能外出運動。
據統計,國內約有32萬人深受膝關節疼痛之苦,因行走疼痛、上下樓梯困難,甚至外出無法使用蹲式廁所,造成許多生活上的不便。中山醫院骨科醫師吳濬哲指出,膝關節疼痛雖然初期可以吃止痛藥、打玻尿酸,或注射PRP等治療改善症狀,但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復發,或關節病變嚴重、保守治療無效,多數患者會選擇開刀置換人工膝關節。
傳統全人工膝關節置換術,傷口大、復原期長。根據統計,國內一年約有2萬5000人接受全人工膝關節置換術,其實高達8成只需要接受部分人工膝關節置換術,但因技術困難、精準度低,醫師無法把握成功率,失敗率達3成以上,多數患者只好犧牲整組關節,還要承受長久的復原及復健期。
近年來,微創手術盛行,透過機器人關節置換術,可直接更換患部。吳濬哲醫師強調,利用機器人關節置換術,只要患者的內外側關節或髕骨,其中任一側受損就能進行,術前利用電腦輔助3D模擬,術中利用導航確認,手術精準度極高,幾乎不會破壞韌帶及周邊神經組織,只需磨除受損的關節組織,大幅減輕膝蓋破壞程度。
吳濬哲醫師舉例,全人工膝關節置換,需要3個月以上的復健時間,而機器人關節置換術,利用磨除取代傳統電鋸的方式,只將受損的關節磨除,保留好的關節、韌帶及周邊神經組織,即使處理難度較高的髕骨股骨關節面,也能準確磨除受損範圍,除了增加手術精準度,進一步提升安全性外,也大幅縮段患者的恢復期,甚至不需要復健,手術當天就能像正常人般行動自如,關節活動度也不受限制。
另外,吳濬哲醫師提到,過去接受全人工膝關節置換的患者,術後多數會感覺膝蓋卡卡,然而,目前進行35例機器人關節置換術以來,所有患者都相當滿意,沒有關節靈活度受限、神經反射動作降低的困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