罹患卵巢癌的張女士,每次化療完後,都無法走路、吃飯或喝水,全身軟趴趴,無法集中精神,感到身心俱疲。衛福部台中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陳駿逸表示,癌友常見的疲憊感不只是「累」,而是癌因性疲憊症,是由癌症引起情緒、生理的筋疲力盡,無法透過休息緩解。事實上,許多患者甚至醫護人員,沒有想過疲憊的狀況,應接受適當的協助和治療。
根據台灣癌症基金會的調查指出,76%的患者在罹病或治療過程中,曾經歷或現在正面對疲憊情形。台灣癌症基金會副執行長蔡麗娟透露,對於不同癌種和治療方式的患者來說,癌因性疲憊症都是生理困擾的前三名,甚至超越噁心嘔吐、掉髮或疼痛等不適,常讓患者陷入難以言喻的沮喪感之中。
陳駿逸說,罹癌後容易出現情緒低落,治療時應先評估癌因性疲憊症的嚴重程度,並排除營養不良和睡眠障礙等問題。若是輕度癌因性疲憊症,可以非藥物方式改善,如飲食營養指導、運動、節省能量等原則,像是坐著做事、使用輔助器維持好的姿勢和穿著寬鬆衣物等。其中,運動相當重要,每周應有150分鐘的有氧運動,可找復健科醫師設計合適療程,或加入太極拳、游泳、健走等團體運動。
若是中、重度癌因性疲憊症,可使用針對癌因性疲憊症的處方藥,像是黃耆多醣注射針劑治療。呼籲癌友不應把癌因性疲憊當作理所當然的現象,而獨自忍受不敢喊累,應請求醫師的協助。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