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統計,在台灣約每10個人就有1個可能有結石,而當結石出現在腎臟、輸尿管、膀胱等尿路系統器官,則統稱尿路結石,當中又以30至50歲的中年男性為好發族群,炎炎夏日即將到來,更是結石好發季節,民眾千萬不能輕忽。
 
林口長庚醫院泌尿科陳孝文主任指出,造成尿路結石的主要原因,與飲食習慣、氣候、體質有關。在夏季因人體大量排汗、尿量減少,尿中沉積物濃度較高,加上現代人飲食過於精緻和重口味,容易產生尿中結晶物,而有代謝疾病的患者或結石家族史的人罹患機率較一般人高。
 
尿路結石初期大多沒有症狀,除非腎結石掉落到輸尿管造成阻塞,進而引起腰痛、噁心、嘔吐、血尿等症狀,嚴重時更可能感染發炎,許多患者都是等到症狀出現才前往泌尿科就診。陳孝文表示,當結石直徑介於0.5公分~2公分之間,早期藉由X光結石定位系統,但須長時間暴露在X光下,患者有高輻射風險,加上不易準確鎖定結石,傷害到結石周邊組織的機率較高,進而導致血尿;而目前進展到透過超音波、X光雙定位的體外震波碎石機,可以隨著患者呼吸自動鎖定追縱定位,命中擊碎率高達9成,降低震波對結石周邊組織的傷害,不僅減少X光的輻射量,並且手術無須麻醉、安全性較高。但若結石直徑大於2公分,則可能要接受內視鏡或開刀手術。
 
調查統計指出,曾罹患腎結石的患者在5年內有50%會再次復發,因此陳孝文呼籲術後患者要定期接受複檢,醫師會根據檢驗結石成分,來控制患者飲食的攝取,此外要補充足夠水分,少喝可樂汽水,適當地運動,促進新陳代謝,才能有效治療尿路結石。

小叮嚀:
許多患者在手術後易出現血尿,由於結石會因呼吸移動,造成震波未能準確命中結石,而傷害到腎臟周邊組織,治療上應選擇精準定位技術,以及低輻射的治療方式,對自己健康才有保障。


資料來源:2012.06.27聯合報/宋端儀撰稿
© 2021 健康醫療網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