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頸癌年輕化 施打預防疫苗應趁早

根據衛福部103年癌登報告統計,子宮頸癌居台灣女性癌症發生率第8位、死亡率第7位,平均每年約新增1,500名患者,有600多人死於子宮頸癌。而在全球,子宮頸癌為婦女第四大常見癌症,每年約新增50萬例個案,甚至造成26萬人死亡,顯見子宮頸癌威脅性不容忽視。

性行為年齡提早 年輕女性罹子宮頸癌風險增

台灣疫苗推動協會(Taiwan Immunization Vision and Strategy, TIVS)理事長李秉穎醫師表示,子宮頸癌主要是由人類乳突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 HPV)所引起,引起癌症的潛伏期長達數年或數十年,好發於40至50歲女性。近年來在子宮頸抹片檢查與疫苗施打雙管防治下,國內罹癌人數顯著降低;但隨著性行為發生年齡層提早,年輕女性罹患子宮頸癌的風險也逐漸攀升。

及早施打疫苗防範 12至14歲年輕女性最適合

女性終其一生約有8成機率感染HPV病毒,施打子宮頸癌疫苗,對於未有過性行為及未受到HPV病毒感染的女性預防效果最好。這類疫苗可以施打在9至26歲的年輕女性,而國內建議最適合接種的是12至14歲的年輕女性,才能防範於未然。

子宮頸癌疫苗是預防性疫苗,而非治療性疫苗,安全性相當高。目前國際上重要衛生機構如:國際婦產科協會(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Gynecology and Obstetrics, FIGO)、美國疾病管制中心(US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CDC)、歐洲藥物管理局(European Medicines Agency,EMA),以及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皆對子宫頸癌疫苗的安全性持肯定態度,也建議持續接種計畫。

HPV疫苗安全性高 有疑慮應洽詢醫師

李秉穎醫師說,先前國際媒體曾針對接種子宮頸癌疫苗出現特殊副作用進行報導,以日本發生疫苗注射後慢性復發性疼痛為例,當時各國際衛生組織調查後發現,其實這是一種類似暈針的心理反應,常見於青少年女性。誘因是對打針的嚴重畏懼,在注射後轉化成各種身體症狀如:頭暈、噁心、嘔吐、呼吸急促、慢性疼痛、肢體麻痺、短暫失明或肢體抽動等,在醫學上稱之為「心身症」。2009年台灣大規模接種H1N1新型流感疫苗時也曾發生多例,通常1、2天至90天左右會完全恢復,因是心理過度緊張引起的症狀,與施打的疫苗本身沒有直接因果關係,也不會對人體健康造成實質上的傷害。

李秉穎醫師提醒,民眾施打子宮頸癌疫苗前若有疑慮,可先向醫師諮詢及評估狀況;施打後如出現注射部位疼痛腫脹、發紅、搔癢或發燒、噁心、暈眩等不適症狀,應儘速與醫師聯繫,進一步釐清原因。

© 2021 健康醫療網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