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幼童正值口腔期,只要小手抓得到的物品,通通都會想往嘴裡塞;對於家中對任何事物都充滿好奇的baby,爸比媽咪的確要多花點心思去防範。除了從環境中改善也要從生活中去調整。如果baby真的不幸誤食或發生嗆傷意外該怎麼辦呢?
嗆傷當下,怎麼做?
首先應注意患童的呼吸狀況,若是當時咳嗽的很厲害,就應鼓勵繼續咳嗽,讓異物可以咳出(尤其在尚未看到異物究竟在哪裡的時候);同時間,爸比媽咪要帶著baby轉往大醫院作進一步的檢查,才能排除或夾出殘留的異物,或其他嗆傷後續症狀的治療。
當液體或固體的異物(包含食物),不小心進入氣管內,造成呼吸困難甚至窒息時,就算是嚴重的嗆到現象。國泰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盧英仁表示,如果是固體物品則應該在1~2分內從呼吸道移除,否則會造成病患無法呼吸、哭泣或說話,導致休克。
不過絕大部分的人只要有被嗆到的情況就會咳嗽,這是人體對於外來侵入物的反射反應,會透過大力的咳嗽來排除;若是異物留在氣管中,可能會併發發燒、咳血、胸 痛甚至氣喘的情形。尤其是對身邊事物都充滿好奇的baby,喜歡將看到的東西往嘴巴裡塞,更是容易嗆傷的族群之一;爸比媽咪看待baby的嗆傷時,不可輕 忽其輕微只是短暫劇烈咳嗽,嚴重則會有窒息死亡的危險。
易發生時期
盧英仁醫師根據門診的觀察表示,1~3歲的baby是最常遭逢被異物嗆到的好發族群;其中很多的相關案例統計也顯示,好動好奇的男童發生嗆到的比例則多半是女童的3倍左右。所以,提醒爸比媽咪對於孩子的嗆傷狀況務必小心並正視其嚴重性。
歸咎3原因‧寶寶易嗆傷
盧英仁醫師從生理發展和日常習慣來解釋,歸納並說明出寶寶3種被嗆到的典型反應,像是:突然間的咳嗽、呼吸急促、喘息等是最常見的三大病徵,所以baby若是有以上症狀發生時,爸比媽咪就要小心是否為嗆到的危機。
畢竟baby的呼吸和消化道都還不算完全成熟,所以被異物(如:玩具、牛奶、副食品、小東西等)嗆到時,還是要小心為妙;至於發生的機率其實時有所聞,有時更是防不勝防。盧英仁醫師解釋,在門診中常見有3種情況,可能會導致小兒嗆傷,爸比媽咪可以就這些原因多加防範。
Cause1‧牙齒尚未發育完全
若是baby的臼齒尚未完全長出,會影響孩子對於咀嚼的阻礙,其功能尚未成熟,所以無法好好將食物經由切斷、磨碎等方式來攝取。建議爸比媽咪對於處理孩子副食品的食材上要配合孩子年齡,切或磨至安全吞嚥的大小;一不小心吞到顆粒大的物體,就可能被噎到、嗆到。
只是嗆傷跟一般的呼吸道感染及疾病不同,雖然會有類似的病徵像是感冒、肺炎、氣喘等,但若是懷疑是異物吸入時就還是要加上胸部X光的判讀。
Cause2‧口腔期充滿好奇心
處於口腔期的baby本能地喜歡將手上任何物品放入口中,所以很容易在無形中提高嗆傷的機率。6個月大以後的baby性情好動、活動力強且好奇心也強,對任何事物都感到新奇無比,而且經常對於小東西都喜歡往嘴巴裡塞,用嘴巴來「嚐嚐」各種玩意兒。
盧英仁醫師表示,尤其是直徑小於3公分或長度小於5公分的小物(如:瓜子、玩具零件、果凍、筆蓋、貼紙等);或是可以隨意地抓取物品(如:玩具、彈珠、花生、果核等體積小的物件)都是baby很愛放入口中的東西。尤其在嬉鬧或哭泣時,很容易誤食而吸入氣管。爸比媽咪要特別小心這些狀況:小的異物在肺部可能 導致肺炎、肺氣腫或肺塌陷;而體積較大的東西,則可能引發立即窒息危險。
Cause3‧分心的飲食習慣
在餵食baby的時候,要注意他是否常常分心做著其他事情,如果飲食環境太過複雜或是參與的人員太多,都會轉移baby對用餐的專注度;而且好奇心強的baby,只要任何一點風吹草動是新鮮的,就可能會忘記要仔細地咀嚼口中食物。如果baby常常邊吃邊玩、邊跑邊玩,就會無法好好的咀嚼和吞嚥,被嗆到的 危機自然提高不少。
被異物吸入的baby會有咳嗽和發熱等情況,若是爸比媽咪沒有明察,就會誤認為是感冒、肺炎、支氣管炎等感冒現象,因為誤判而無法得到正確治療,小心會因此加重病情。除了根據胸部X光及理學檢查 是否是嗆傷,還可以使用兒童軟式支氣管鏡來檢查;若證實是氣道有異物干擾導致嗆傷,就要接受全身麻醉,並以硬式支氣管鏡來處理。
嗆傷3部位‧症狀各不同
根據研究顯示,將近有1/3遭異物嗆傷的baby其胸部X光是正常的,因此以理學檢查及胸部X光來檢查是否有異物吸入呼吸道的早期診斷,是無法有效檢查並區分;唯一有臨床上意義的徵兆,大概就是病史上有異物吸入及突然間的咳嗽症狀而已。
不過,若baby明顯並確實有呼吸道異物吸入的問題時,就應接受兒童軟式支氣管鏡的檢查,才能早期診斷早期治療,避免長期呼吸道異物的滯留而造成慢性的肺部病變(如:肺炎、肺膿瘍、支氣管擴張症等)。
盧英仁醫師解釋,爸比媽咪大多也透過baby的臉色表情、呼吸聲微弱、嘴巴張大等特徵來判別baby是否被異物嗆到或噎住。然而從醫學上的判斷,依據異物阻塞的位置,也會影響症狀的表徵而且各不相同。
資料來源:2013年2月份育兒生活雜誌 記者:陳韻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