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口腔癌與癌前病變

口腔癌概指發生於口腔,前以口腔、下以喉咽為界線內所有部位發生之各種惡性腫瘤,包括各種組織形態,如肉瘤、鱗狀上皮細胞癌、疣狀癌、腺樣囊狀癌、黏液表皮樣癌,均泛稱為口腔癌,其中台灣最常見為鱗狀上皮細胞癌(Squamouscellcarcinoma)。根據國民健康局統計資料,自民國92年起至民國98年,口腔癌(含口腔癌,口咽癌,下咽癌)其發生率及死亡率居佔男性癌症的第四名,佔全體癌症第六名。男女發生比率為11.22:1(民國98年資料)。台灣男性口腔癌每年的發生率已高居世界第三,僅落後新幾內亞、所羅門。口腔癌好發年齡為40至60歲,近年來更發現有年輕化趨勢。在台灣,九成以上口腔癌患者均有嚼食檳榔之習慣,而台灣男性嚼食檳榔比率高達一成五到兩成,預估發生率以每年百分之五的速度成長,未來台灣可能將成為世界上男性口腔癌發生率最高的國家。
 
與口腔癌可能相關的因子如下:
 
1. 嚼食檳榔,抽煙,飲酒等習慣。
2. 長期機械性刺激如不良之贗復物、缺損的牙齒等。
3. 惡劣的口腔衛生。
4. 其它:如人類乳突瘤病毒、維他命缺乏所造成之慢性口腔發炎、梅毒、空氣污染、陽光及遺傳、愛滋病等。
 
上述可能致癌因子,先造成口腔黏膜的鱗狀上皮開始產生良性病變,最終造成癌病變。其中以抽煙,喝酒,嚼食檳榔之習慣所造成的影響最大。我國口腔癌患者其中九成以上有嚼食檳榔;而有嚼檳榔合併抽煙及酗酒習慣之人,得到口腔癌的機率為完全沒有該等習慣之人的123倍。
 
口腔癌臨床症狀常以下述表徵呈現:
 
1. 嘴唇或口腔有慢性不癒合的潰瘍。
2. 嘴唇或口腔內部有腫塊。
3. 口腔黏膜有白斑或紅班出現。
4. 口腔內任何一部份發生不明原因的出血、疼痛或麻木感。
其他可能症狀包括喉嚨感到有異物,久不瘉的咽喉疼痛;吞嚥、咀嚼時感困難或疼痛;聲音改變;耳朵疼痛;牙齦腫脹造成假牙固定不良或不適。這些症狀雖較為罕見,但亦有可能是口腔癌的警訊。
 
至於口腔癌之癌前病變,指的是口腔黏膜上皮產生之良性變化,雖眼下為良性病兆,但若是持續接受環境因子刺激(如抽煙,喝酒,嚼食檳榔),有可能持續變化最終發生癌症。世界衛生組織(WHO)所定義之口腔癌癌前病變(Potentiallymalignantoraldisorders),常以口腔內白斑,紅斑,黏膜下纖維化,日曬型唇炎,扁平苔蘚等病變樣貌呈現;其他較少見者包括反式吸煙硬腭病兆,紅斑性狼瘡,色素沈著性硬皮症等等。
 
平日除了自我檢視口腔黏膜外,亦可每半年定期至牙科接受全口牙結石清除時並做口腔黏膜檢查。一旦發現口內有紅色或白色斑塊,腫塊,以及超過兩週以上癒合不良之潰瘍,則須儘早至牙科或耳鼻喉科請醫師診視,必要時可能需切片檢查以進一步確診。預防勝於治療,除了應避免抽煙,喝酒,嚼食檳榔等習慣外,亦須維持良好口腔衛生,若口內有殘留齒根或是不合適之假牙,應予以拔除或調整,避免造成慢性磨擦等刺激,如此才能預防口腔病變找上身。
© 2021 健康醫療網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