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新生報 記者萬博超/台北報導

脂肪肝危害不可小覷。健檢中心院長,內科醫師鄭乃源表示,八成的脂肪肝患者長期處於加班、忙碌的高壓工作型態,忙碌的人常以吃來紓緩壓力;晚間八點以後才吃高熱量飲食,不容易代謝,也容易促進內臟脂肪堆積,造成發炎反應。
鄭乃源醫師指出,臨床上一名較肥胖的B型肝炎患者接受抗病毒治療,血中已測不到病毒,但肝指數仍略偏高,減肥五公斤後,肝指數即恢復正常。適度減重雖能改善脂肪肝,但前提是減少脂肪堆積,而不是只減掉肌肉與水份。
聯安健檢中心昨(十九)日發表健檢資料庫統,發現二十年來受檢者脂肪肝比例攀升十八倍。罹患脂肪肝的比例隨著年齡上升,四十歲以上比例超過六成,七十歲以上則有高達七十五%的人罹患脂肪肝。
統計發現,脂肪肝是許多疾病的前兆,代謝症候群患者超過五成有脂肪肝,動脈硬化患者超過六成有脂肪肝,大腸癌患者超過六成、乳癌患者超過五成有脂肪肝。
醫師分析資料庫發現,八十五%脂肪肝患者偏好重口味、油膩、高碳水化合物飲食,容易增加臟器負擔;七十二%沒有規律的運動習慣可幫助代謝;八十%則是長期處於加班、忙碌的高壓工作型態。
醫師指出,「重口味」、「不規律運動」、「長期處於高壓環境」是脂肪肝的高危指標。
部分民眾擔心刻意肥胖或脂肪肝,採取低脂飲食,內科醫師鄭乃源表示,刻意不吃脂肪不正確,脂肪應佔至少三成的熱量來源,但需挑選;有些植物油如棕櫚油的飽和脂肪比例很高,建議儘量避免。
鄭乃源醫師表示,動物性油脂除了魚以外,飽和脂肪比例較高,但植物油如棕櫚油的飽和脂肪比例高達四成,多吃無益健康。
醫師提醒,避免內臟脂肪堆積的飲食,還是要減少含有反式脂肪、酒精、高熱量、高油、高澱粉、人工糖分的食物。
其次則是兼顧好油、好蛋白質、避免太多碳水化合物及糖,補充維生素B群及高抗氧化食物,早餐以蛋白質、複合性澱粉為主,補充大腦所需營養素,促進新陳代謝率;午餐不妨均衡攝取多元營養成份,儲備足夠熱量,降低晚間的飢餓感。晚餐則以優質蛋白質及高纖蔬果為主,避免儲存多餘熱量,轉化為脂肪增加體重。
醫師建議飲食選用未精製穀類,增加膳食纖維。蛋白質吃適量魚肉、白肉、乳製品及豆類。避免加工和油炸食物,儘量少吃飽和脂肪、反式脂肪及精製糖類,增加魚和豆類蔬果的攝取。
© 2021 健康醫療網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