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移植、周邊血移植哪裡不同? 專家破解迷思

透過骨髓中的造血幹細胞來重建骨髓的造血機能,是個副作用較少的治療方式,但唯一缺點就是捐贈配對機率低。

透過骨髓中的造血幹細胞來重建骨髓的造血機能,是個副作用較少的治療方式,但唯一缺點就是捐贈配對機率低。

三十幾歲的輔大附設醫院泌尿科藍祺昀醫師,小時經常跟著同學的母親(慈濟人),參加慈濟活動,協助蓋組合屋,一起參加骨髓驗血建檔。或許是從小心田中植下善的種子,長大後立志成為一位救人的醫師;驗血建檔二十幾年後,某天接獲慈濟志工(骨髓捐贈關懷小組)聯繫告知配對成功的訊息,剛開始摸不著頭緒,但接著很快地意識到另外一層助人的意義。

骨髓資料庫血液建檔配對捐贈 重新點燃病友人生

藍祺昀本身是醫療人員,因此去閱讀了許多相關的文獻,包括打白血球生長激素與捐贈過程,了解其安全性。他以自身經驗說,最多只是在捐贈的前幾天,注射GCSF(白血球生長激素),目的在刺激骨髓幹細胞至四肢的過程,骨頭會稍微有點痠痛,沒有什麼特別副作用;慈濟志工也會提供充分的資訊,包括做這件事情的目的與流程、時間、注意事項等,網路資訊也非常多。

骨髓移植非從脊椎抽 捐贈配對機率低

大林慈濟醫院血液腫瘤科李思錦醫師針對骨髓移植與周邊血移植的區別與迷思做詳細解說。早期「骨髓移植」,可分為自體骨髓移植及異體骨髓移植,前者是抽取自己的骨髓、後者則為捐贈者的。骨髓的抽取,則是從腸骨後上方即臀部兩翼處進行,並非從脊椎處;此治療原理是透過骨髓中的造血幹細胞來重建骨髓的造血機能,是個副作用較少的治療方式,但唯一缺點就是捐贈配對機率低。

現多以周邊血移植為主 降低疼痛感、增捐贈意願

現在大多是「周邊血移植」,過程就像是捐贈血小板一樣,以抽血的方式收集捐贈者的周邊血,經過分離、萃取造血幹細胞後,再輸注到患者體內;此外,因捐贈方式並沒有像抽取骨髓那樣複雜和疼痛,也大幅度提升民眾捐贈的意願。

▋延伸閱讀

▋推薦影音

▋關注我們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