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因早期症狀不明顯,確診時癌細胞常已轉移到其他部位,治療效果容易受限,因此過去常被視為「絕症」。然而,近二十年來,由於影像檢查技術進步及推廣有成,越來越多患者於癌症早期被揪出,再加上醫界對於肺癌致病機轉的了解加深,新型治療方式如標靶藥物及免疫治療相繼問世,猶如添加了許多強力武器,讓醫師可以有效擬定抗癌作戰計畫,幫助肺癌患者延長存活期,同時也能保有良好生活品質。
標靶藥物偵測突變位點精準攻擊 減少副作用產生
肺癌可分成兩大種類,一為小細胞肺癌;另一種則為佔整體患者75%以上的「非小細胞肺癌」,而非小細胞肺癌又可再細分為肺腺癌、鱗狀上皮癌、大細胞癌及其他。其中,以「肺腺癌」患病比例最高,約佔非小細胞肺癌的7成至7成5,聖保祿醫院胸腔內科主任李適鴻表示,現於臨床上多會鼓勵肺腺癌患者進行基因檢測,找出腫瘤細胞基因突變位點以擬定後續治療策略。
為什麼要找腫瘤細胞基因突變位點?李適鴻醫師解釋,在標靶藥物出現之前,肺癌多以化療及放射線治療等廣泛性治療為主,意即全身細胞不論好壞都會受影響,也因此許多患者聽到化療,第一反應就是「害怕」跟「拒絕」。所幸分子生物檢測技術快速進步,成功找出腫瘤細胞基因突變位點之後,即可透過現有之對應標靶藥物,偵測該基因突變位點精準攻擊,讓腫瘤得到良好控制,同時降低對其他正常細胞的損害。
接續型雙標靶治療對抗抗藥性 平均存活期破五年!
針對國人最常見的肺癌突變基因EGFR(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 表皮生長因子接受體),現已有多種標靶藥物可以用於晚期肺癌的第一線治療,目前也已經有許多臨床研究數據證實第二、三代標靶藥物治療成效優於第一代標靶藥物,而後線治療則可根據病人基因突變及身體狀況規畫後續治療策略,為病患爭取最長存活期。李適鴻醫師指出,肺癌難治就是在於「抗藥性」,經過第一代及第二代標靶藥物等一線治療後,約莫半數以上的患者腫瘤細胞會產生新的T790M基因突變,有些醫學中心的資料甚至可高達7成。此時,若再搭配使用第三代標靶藥物,國際研究指出,半數患者平均存活期可超過63.5個月,相較過去實已有長足進步,這對晚期肺癌病患是一個令人振奮的好消息。
然而,由於每個病人的身體狀況都不同,因此遇到抗藥性的時間點也不盡相同,李適鴻醫師分享,過去曾收治一名九旬奶奶,使用第二代標靶藥物至今已五年,腫瘤細胞皆處於穩定控制的狀態,對於因藥物產生的副作用,她也是保持良好的心態來面對。家人也於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前,帶著她共同創造了這輩子初次出國旅遊的美好回憶,現在奶奶時不時還會跟鄉里的親朋好友四處跟團進香,即便在老年面臨疾病,她也不輕言放棄,為自己的生活增添許多色彩。
肺癌「慢性病化」不是夢 是「現在進行式」
肺癌雖為台灣十大癌症之一,然而隨著診斷工具及藥物治療的快速發展,不論是治療效果或是副作用情形都已有大幅改善,尤其標靶藥物使用上只要腫瘤細胞控制得當,患者僅需每個月回診領藥,李適鴻醫師表示,有效延長患者存活期,讓肺癌走向「慢性病化」並不是夢想,而是現在進行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