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腹部肥胖增心血管疾病風險!「這樣」環抱媽媽 還能測腰圍是否超標

成大醫院家庭醫學部主任吳至行部主任表示,肥胖患者積極減重有助於改善健康,對於難靠運動、飲食減重的患者,現也有藥物可輔助體重管理。

成大醫院家庭醫學部主任吳至行部主任表示,肥胖患者積極減重有助於改善健康,對於難靠運動、飲食減重的患者,現也有藥物可輔助體重管理。

根據國健署資料顯示,台灣19歲以上女性腰圍超標率達52.9%,64至74歲的女性更有近8成腰圍過粗,也有研究指出,女性腰圍每增加10公分,心血管疾病風險將提高3.4%。成大醫院家庭醫學部主任吳至行部主任表示,肥胖患者積極減重有助於改善健康,現也有藥物可輔助體重管理。台灣肥胖醫學會也呼籲民眾趁著母親節來臨給媽媽一個抱抱,還能判斷媽媽是否有腰圍過粗的狀況!

成年女性肥胖有2高峰時機 腰圍超過「這數字」要注意!

產後、更年期為成年女性肥胖的高峰期,台灣肥胖醫學會林文元理事長指出,有近8成女性產後一年仍無法恢復孕前體重,由於荷爾蒙與生活習慣改變,產後婦女平均體重增加1.6至4.1公斤;而女性進入更年期後雌激素下降,如果再加上活動量不足、飲食不當,腹部脂肪就更易堆積,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也將隨之提升。

吳至行部主任進一步說明,腰圍可以反映內臟脂肪的多寡,也能協助判斷罹患代謝症候群和心血管疾病的機率,女性腰圍超過80公分就屬於肥胖。肥胖本身就是慢性病,更與200多種疾病相關,當中就包括中風、血脂異常、高血壓等。對此吳部主任表示,已有多項數據證實,肥胖者減去原體重的5%即可改善健康;減重達15%則可能降低心衰竭和心血管疾病的死亡風險。

靠運動、飲食難減重 藥物成體重管理輔助方式之一

吳至行部主任指出,單靠運動和改變飲食一般體重降幅不大,尤其是因肥胖導致膝關節壓力過大、代謝性脂肪肝炎,或長期依賴飲食紓壓的人等。針對這類患者,醫師經評估患者狀況、確認符合適用條件後,會為患者開立藥物處方,以輔助體重管理。

目前台灣共有4種合法的減重輔助藥物,包含每日的口服排油藥、抑制食慾藥、每日一次的針劑藥物,以及每週一次的新型針劑腸泌素。其中針劑腸泌素可抑制食慾、增進飽足感,進而幫助減少熱量攝取和內臟脂肪的形成。吳至行部主任表示,研究指出,僅透過生活習慣調整約可減少5至10%體重,若搭配每週一次針劑藥物輔助,患者有機會減重15%以上,重大心血管不良事件的風險也降低約20%。美國臨床內分泌學會(AACE)也建議,針對合適的患者,應結合藥物治療與介入生活型態的方式,進行長期的體重管理。

快給媽媽一個擁抱 「抱不緊」代表腰圍可能超標!

林文元理事長也分享,有一名患有產後肥胖的中年女性,生活以孩子為中心、極少運動,還習慣在孩子睡著後吃鹹酥雞解壓。每當陪小孩跑步、騎腳踏車時,她經常感到膝蓋不適、氣喘吁吁,直到健檢發現脂肪肝和三高問題,才讓她驚覺必須正視自己的健康狀況。

母親節即將到來,台灣肥胖醫學會呼籲民眾,給媽媽、婆婆或女性長輩們一個「環手擁抱」,還能同時測量腰圍。以一位160公分的成人為例,雙手繞過媽媽的腰部、交疊握住手肘,環抱內徑約為身高的一半,即為80公分,正好是女性的腰圍標準。林文元理事長表示,透過這個簡單的方法,就能初步評估媽媽的腰圍狀況,如果無法抱緊代表腰圍可能已超標,建議適時採取行動、及早關心媽媽的健康。

▋延伸閱讀

▋推薦影音

▋關注我們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