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歲的張阿姨長年飽受膝蓋退化之苦,因左膝嚴重磨損接受人工關節置換手術。術後擔心年紀大、體力差,復健成效有限,經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評估,導入「外骨骼機器人」輔助訓練,不僅加速恢復,更助她成功完成萬步登山挑戰。
傳統復健成效有限 新科技個人化調整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復健部副院長周立偉醫師指出,張阿姨原本因膝蓋反覆腫脹、疼痛,日常上下樓梯與起身動作都非常困難。手術後半年,她雖積極配合復健,仍擔心無法有效恢復。團隊於是建議使用外骨骼機器人,輔助關節活動與肌力訓練,達成個別化訓練目標。
外骨骼機器人並非「人形機器」,而是一種智慧化的「穿戴式復健輔具」,可根據病患肌力與關節活動度調整阻力與支撐,像私人教練般提供即時數據回饋與進度量化。
像重訓一樣鍛鍊 膝關節更穩定
周立偉醫師說,傳統復健在高齡病人身上常因體力與關節負荷限制成效,而外骨骼機器人可依據每位病人狀況精準調整,藉由主動驅動與阻力訓練、即時感測回饋,使療程更安全、科學,讓長輩有如親身感受「健身房般的重訓體驗」,大幅改善流失的肌力。
張阿姨每週接受三次、每次30分鐘的治療,累積12次後,原本彎曲角度僅109度的膝關節提升至130度,行動穩定又有力。她甚至完成南投溪頭步道逾萬步健行,下樓時膝蓋「卡卡」的感覺明顯消失,水腫也明顯改善。
提升自立能力 減輕照護壓力
周立偉醫師強調,外骨骼機器人特別適用於骨科術後、退化性關節炎、肌少症與神經損傷患者。其安全監控與重複訓練的設計,能有效提升病患的生活品質與自立能力,同時減輕家屬與照護人員的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