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73歲的阿嬤,長年有痔瘡問題,近半年來偶爾出現大便血絲,近月來開始出現大便不順,甚至每天要吃軟便劑,大便還有透明黏液附著;飲食上也胃口變差、腹瀉,瘦了好幾公斤。成大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陳柏全表示,在為其做完肛門指診檢查後,發現有硬塊,進一步檢查後確診是腺癌。基本上,早期的大腸直腸癌是可以被治癒,建議若有血便症狀,應立即就醫,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陳柏全指出,這位患者說明症狀後,立即為她做了肛門指診檢查,利用手指間感覺到一圈質地頗硬的腫塊,手套上也沾有血絲和黏液。進一步安排簡單灌腸後,再用乙狀結腸鏡檢查,發現了中段直腸有一整圈腫瘤,並造成部分腸道狹窄。一周後,病理報告顯示為腺癌,之後還要用影像檢查判定臨床分期,再行合適的治療。
早期的大腸直腸癌並沒有症狀,需要定期篩檢來達到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其實在本質上,大腸直腸癌是可以治癒的疾病,不需要過度擔憂。陳柏全說,目前大腸直腸癌病人多半年紀偏大,並出現一段時間的腸道症狀,大腸質地也出現改變。與年輕人易發作的痔瘡或肛裂,大腸直腸癌的血便顏色和質地較不相同,前者的血便因為已在肛門口,血量往往偏多且呈現鮮紅色,肛裂更是會伴隨排便疼痛的主訴。
國民健康署近年來開始推動50歲以上每2年可做免費糞便潛血檢查,主要是為了能篩檢出早期大腸直腸癌,並盡早去除可能演變為大腸直腸癌的息肉,降低癌症發生率。根據國民健康署的資料顯示,因糞便潛血陽性所做的結腸鏡檢查結果中,約有一半具有大腸直腸息肉,而有5%被診斷為大腸直腸癌。目前臨床資料已證明,早期切除大腸息肉,有助於減少大腸癌發生率。因此,建議民眾配合國家的糞便篩檢政策及正確的就醫觀念,對於預防大腸直腸癌有直接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