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衛生福利部102年國人死因統計,每年高達一萬七千多人死於心臟疾病,僅次於癌症。為找出冠狀動脈狹窄而導致心肌缺血患者的最佳治療方式,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與紐約大學將合作主導,針對冠心症患者的藥物治療及介入性常規治療做臨床上之研究,台灣目前只有馬偕紀念醫院參與此臨床研究。
此項研究為國際研究計畫(ISCHEMIA, The International Study of Comparative Health Effectiveness with Medical and Invasive Approaches)是一個以心血管影像為主的觀察性研究。目前全球有30多個國家、近400家不同醫療機構,預計8,000名患者將參與其中。
馬偕紀念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洪崇烈表示,冠心症患者猝死的機率高;冠心症就是冠狀動脈心臟病,成因是供應血液回到心臟的動脈變得狹窄或阻塞,流向心臟的血液減少而使心臟局部缺血,導致胸痛(心絞痛)、呼吸急促、上肢疼痛、盜汗、嘔吐等症狀。若心臟動脈完全被堵塞,將導致心臟病發作或造成心臟組織損壞,臨床上表徵為穩定心絞痛、急性冠心症(不穩定心絞痛或心肌梗塞),嚴重的話,可能發生猝死,不可不慎。
馬偕紀念醫院放射科主治醫師惲純和補充,近年來,電腦斷層掃描協助檢查早期心臟血管狹窄,已廣被民眾接受。臨床上,針對冠狀動脈狹窄病人,可依其心肌缺血的風險程度分級及分組,在心導管治療小組及心臟外科團隊協助下,進行臨床常規醫療的程序,如:保守藥物治療或心臟血管介入治療(冠狀動脈支架置放術或冠狀動脈繞道手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