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嬤彎腰刷牙竟骨折,原來是骨鬆造成「壓迫性骨折」

大部份壓迫性骨折可採取保守治療,多休息、止痛藥物或穿著背架保護。但如果疼痛沒有改善,就需考慮手術的介入性治療。

很多民眾認為「骨折」需承受大力道跟傷害才會發生,但「壓迫性骨折」卻不然;大部份病患往往沒有承受很大的力道,甚至只是輕微力量或改變姿勢,就出現了壓迫性骨折,而發生原因主要和「骨質疏鬆症」有關!

68歲陳阿嬤,2週前在睡前刷牙挺起身時,下背突然一陣劇痛、動彈不得,直到家人協助才能離開浴室。兩天後疼痛還是沒好轉,家人送她到醫院急診,急診醫師詳細解釋後也拿藥回家休息。但接下來的日子,阿嬤坐也不是站也不是,連吃飯都成了問題;後來家人帶她到骨科門診,經醫師問診及X光檢查後,確診為骨質疏鬆合併脊椎壓迫性骨折。

二大典型症狀易輕忽:突然背痛、起身彎腰困難

西園醫院骨科張偉德醫師表示:『骨質疏鬆症造成骨骼脆弱,使骨折危險性增高,所以壓迫性骨折好發的族群通常是年紀較大的長者及女性;許多老人家越老越駝背,其實大部份都是因為有好多節的壓迫性骨折,讓整個脊椎變得越來越彎。』典型的症狀是突然背痛,且敲擊骨折位置會更痛,但有些人的背部疼痛症狀是逐漸發生的。除了疼痛,另一的典型症狀就是起身跟彎腰都變得困難,對日常生活造成很大的影響。

有些病患想得起原因,比如:剛發生跌倒或是一個比較大的扭傷,有些人就是回想不起來;而骨鬆嚴重者,甚至只是打個噴嚏或是咳嗽幾天,就導致骨折發生。骨質疏鬆本身是無聲無息的疾病,患者常常在骨折發生的當下才知道全身的骨頭已經疏鬆到無法承受外力傷害。

壓迫性骨折檢測

針對壓迫性骨折,X光檢查是最基本的,尤其是一系列的X光記錄(比如每星期照一次做比對),可發現脊椎的椎體變成楔狀(Wedge shape),也就是椎體的高度減少了;時間久一點甚至椎體裡還會出現空氣,就是告訴我們骨折沒有癒合,仍然處在不穩定狀態。雖然X光檢查可診斷多數的壓迫性骨折,但有些多節的壓迫性骨折,或是疼痛已持續一段時間,甚至有下肢麻痛的症狀,這些情況就需要更精密的核磁共振MRI儀器,來做進一步查證。

壓迫性骨折追蹤及治療

張醫師說:『大部份的壓迫性骨折其實是可採取保守治療,多休息、止痛藥物、或穿著背架保護。但如果疼痛持續沒有改善,嚴重影響日常生活,且X光片追蹤發現錐體一直有塌陷的情形,其實就可以考慮手術的介入性治療。』

目前手術是以椎體成形術(Vertebroplasty)為主流,也就是骨水泥注射治療,雖然需要在手術室處理,但實際上只是在背上打一到兩針,利用X光機的導引,將椎體穿刺針插入椎體中,灌入骨水泥來支撐已經塌陷的椎體;但有時還會利用水球或是俗稱千斤頂的鈦合金椎體支架,來獲得更好的支撐效果。手術時間約需20分鐘,傷口小、安全、疼痛少、恢復迅速,住院兩三天便能回家,是現在主要的治療方式。

▲患者第一節腰脊椎(L1),為骨質疏鬆合併脊椎壓迫性骨折,經治療,灌入骨水泥支撐塌陷的椎體後,復原狀況良好。

骨鬆沉默襲擊 醫籲高風險群檢測骨密

根據國健署最新研究,骨質疏鬆症是65歲以上老人常見慢病第4位,約1/3台灣女性一生中會發生一次脊椎體、髖部或腕部之骨折,男性也有1/5的風險;由於骨質流失沒有徵兆,多數患者多是在健康檢查或是發生骨折後才知道已罹患骨質疏鬆。

張醫師也提醒,50歲以上或是骨鬆高風險族群,建議定期接受骨密度檢測以了解自骨骼健康狀況,「DXA雙能量X光吸收儀」是目前國際公認骨密度的測量方式。同時,培養正確的生活習慣,例如、戒菸、減少過量飲酒等。規律進行負重運動和肌力訓練,亦有助於預防骨質疏鬆,避免骨折的發生。

▋延伸閱讀

▋推薦影音

▋關注我們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