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力損失竟然是失智症重要警訊!專家籲:早期檢測及預防

2025年「聽力巡航、守護失智」公益行動即刻啟動,年滿18歲,設籍於13縣市領有低收入戶/中低收入戶證明的聽損者,均可向該縣市社會局/處之輔具中心遞件申請。

2025年「聽力巡航、守護失智」公益行動即刻啟動,年滿18歲,設籍於13縣市領有低收入戶/中低收入戶證明的聽損者,均可向該縣市社會局/處之輔具中心遞件申請。

根據研究,聽力損失是引發失智症的重要原因之一,2025年台灣將邁入超高齡社會,隨人口老化加速,聽力健康不僅影響生活品質,更與失智症風險息息相關,而早期檢測與預防能有效降低失智風險。為提升國人聽力健康照顧意識,科林助聽器於2024年起與六都及聽力專業醫療團隊,共同推動「聽力巡航、守護失智」公益捐贈計畫;更於2025年擴大捐贈範圍至台灣七個高齡化縣市,幫助更多家庭改善溝通、降低社交隔閡,重新擁有清晰聽覺的生活,也提早預防失智症的風險。

失智醫療及照護恐成長照負擔 預防失智從預防聽損做起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統計,65歲以上每3人就有1人有聽力損失,高齡族群聽力損失不僅影響與親人關係也會增加社交與職場工作的困難度,同時也會帶來不小的健康風險。研究顯示,聽力損失是失智症的重要可變因子之一,重度聽損者失智風險較常人提升五倍之多,早期檢測與介入有助於降低失智症風險,提升長者生活品質與自主性。

據國發會推估,台灣邁入超高齡社會的時程已從2026年提前至2025年,國內人口老化速度沒有最快、只有更快!截至2024年8月,包括嘉義縣、台北市、南投縣、雲林縣、屏東縣、花蓮縣及基隆市,65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比率都超過20%,等於這7個縣市提前進入超高齡社會,顯現全台高齡者照顧、尤其是聽力預防和聽力健康意識的提升,已是刻不容緩的課題。聽力產官學界與耳鼻喉專業醫療團隊近年持續推動聽力與失智預防的公共衛教工作,希望透過政策支持與資源整合,讓更多國人受惠於聽力健康促進,透過定期檢查和及時矯正,能有效在聽損初期就介入控制,延緩聽損惡化,同時也降低導致罹患失智症的風險。

科林助聽器營運資深總監陳俊旭說明,科林助聽器深耕台灣近四十年,除了提供聽損者先進助輔聽設備外,也應善企業社會責任,共同投入提升台灣民眾對聽力健康的意識。希望透過「聽力巡航、守護失智」的公益捐贈回饋社會之外,也希望結合學界與官方的力量積極將聽力衛教的觀念加速普及,避免因聽損導致的失智加大社會醫療成本支出。

耳鼻喉科醫師呼籲:保護聽力從定期聽檢做起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臺北分院耳鼻喉科主任陳冠華醫師表示,聽力損失是每個人都會面臨的功能退化問題,失智症風險也會隨聽力損失的嚴重程度成正比。2023年美國醫學會 JAMA Neurology 期刊即指出使用聽覺輔具可以降低19%認知功能下降風險!而有聽力損失的失智症患者戴上助聽器後,短期內可以增加3%的認知功能分數,有效降低憂鬱症狀,對聽力損失的個案建議早期診斷、早期介入、定期追蹤。診斷聽力、定期追蹤、諮商、配戴聽覺輔具、聽覺復能以提升生活品質。

台灣失智症協會陳巧宜副秘書長也呼籲,失智症與聽力有强關聯,預防失智除維持頻繁社交互動、多動腦、多運動之外,聽力障礙與視力喪失等因素也不可忽視。在與患有失智症的家人溝通時,也須注意說話內容盡量簡短清楚,善用肢體語言,如果聽力受損時也需要配戴易操作、音質好以及耐用的輔具。陳巧宜秘書長也代表失智症協會希望與大家一起守護聽力健康,預防及延緩失智。

中華民國聽力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祕書長蔡鋕鑫更建議,對於某些聽力損失風險較高的族群聽力檢測特別重要,例如50歲以上的成年人、長時間處於高分貝環境的工作或聽音樂者、或曾有耳疾或耳朵感染者。加上聽力損失和退化是不可逆的,因此助聽器的介入時機對聽損者相當重要,而聽力損失一般在30至40分貝左右時便會逐漸影響到日常溝通與生活品質,輕度聽損時應考慮使用助聽器了。

蔡鋕鑫提醒,生活中簡單就能發現聽損的警訊,如果發現您或您的家人看電視、講電話越來越大聲,也有「聽不到」、「聽不清楚」或是「聽不懂」的狀況時,就要開始注意聽力健康,尋求專業聽力檢測,並且積極採取行動!

2025年「聽力巡航、守護失智」公益行動即刻啟動,年滿18歲,設籍於13縣市(臺北市、新北市、桃園市、臺中市、臺南市、高雄市、基隆市、苗栗縣、雲林縣、嘉義市、屏東縣、花蓮縣、臺東縣),領有低收入戶/中低收入戶證明的聽損者,均可向該縣市社會局/處之輔具中心遞件申請。

▋延伸閱讀

▋推薦影音

▋關注我們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