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研究發現,即溶咖啡可能增加乾性老年性黃斑病變風險約7倍,不過眼科醫師張芯瑜表示,別急著丟掉家裡的即溶咖啡包,研究使用先進統計方法分析基因數據,雖然提供了重要線索,但仍需更多證據證實。建議適度減少即溶咖啡攝取即可,無需過度恐慌。
這項題為《基因相關性與孟德爾隨機化分析揭示速溶咖啡與老年性黃斑部病變之間的因果關聯》的研究,由中國研究團隊完成,並於2025年6月發表於《Food Science & Nutrition》期刊。研究團隊整合了來自英國生物樣本庫(UK Biobank)超過50萬名參與者的咖啡消費數據,以及芬蘭基因組計畫(FinnGen)R11聯盟中約22萬人的最新老年性黃斑部病變大規模基因組關聯研究(GWAS)匯總數據,進行深入分析。
張芯瑜醫師指出,研究團隊透過連鎖不平衡評分回歸(LDSC)評估遺傳相關性,運用孟德爾隨機化(MR)探索因果關聯,並藉由共定位分析識別共同的遺傳位點,去分析即溶咖啡攝取與老年性黃斑病變之間的遺傳相關性和因果關係。
不過這項研究中,共定位分析並沒有找到即溶咖啡和老年性黃斑部病變之間的關聯性,顯示兩者相關性應不高。
即溶咖啡風險倍數顯示 一個標準差增6.92倍
張芯瑜醫師表示,只有即溶咖啡與乾性老年性黃斑部病變風險增加有關,研磨咖啡和無咖啡因咖啡都未顯示有此關聯。不過風險倍數顯示,每增加一個標準差的即溶咖啡攝取,乾性老年性黃斑部病變風險增加約6.92倍。
此外,從基因檢測發現,即溶咖啡可能與乾性老年性黃斑部病間存在顯著基因重疊。
研究提供僅第四級證據 目前做初步參考即可
張芯瑜醫師指出,根據醫學研究證據階層,此研究屬於第四級證據(Level IV evidence)。雖然這項研究運用了先進的統計方法,但仍有以下限制值得思考:
- 族群代表性:主要基於歐洲人群資料,對亞洲人群的適用性存疑。台灣人的基因背景、飲食習慣和生活型態與歐洲人差異頗大。
- 機制不明:尚未完全闡明即溶咖啡影響老年性黃斑部病變的生物學機制。研究雖然發現統計關聯,但無法解釋為什麼只有即溶咖啡有害,而研磨咖啡沒有。是加工過程產生的化學物質、還是添加劑的問題,這些都待釐清。
- 共定位分析結果:研究顯示即溶咖啡與老年性黃斑部病變之間並未找到直接因果證據,兩者關聯性可能不高。
高危險族群 可適度減量即溶咖啡
目前尚無即溶咖啡會造成乾性老年性黃斑部病變的直接證據,張芯瑜醫師表示,基於目前的研究結果,可採取以下措施:
- 適度調整:可考慮減少即溶咖啡攝取,改選研磨咖啡或其他飲品。
- 勿過度恐慌:這只是單一研究結果,且風險機制尚未完全確立。
- 個人化考量:有老年性黃斑部病變家族史或高危險群可優先考慮調整。
且落實已經確認有效護眼方法:
- 戒菸:這是最重要且確定的可控危險因子。
- 健康飲食:多攝取富含葉黃素、玉米黃素的深綠色蔬菜。
- 適當防曬:戶外活動時配戴合格的太陽眼鏡。
- 控制三高:維持血壓、血脂在正常範圍。
- 定期檢查:50歲後每年進行眼底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