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齡保護通報案件逐年增 衛福部籲:建構跨領域預防機制

台灣65歲以上人口比例超過總人口的五分之一,如何守護老年族群的身心安全,已成為當前重要的社會課題。

台灣65歲以上人口比例超過總人口的五分之一,如何守護老年族群的身心安全,已成為當前重要的社會課題。

台灣在民國114年正式邁入「超高齡社會」,65歲以上人口比例超過總人口的五分之一,如何守護老年族群的身心安全,已成為當前重要的社會課題。

為提升大眾對高齡者保護議題的重視,衛生福利部於日前舉辦「生命因關心而無憂-安心守護、樂活相伴」終止家暴系列記者會,集結醫療、社福與實務工作者,共同探討高齡者受虐的成因與預防策略。

由高雄醫學大學法醫病理科醫師尹莘玲,介紹臨床上老人遭受虐待時常見的傷勢型態與驗傷機制;且台灣老人暨長期照護社會工作專業協會理事張宏哲,以及高雄市家庭暴力及性侵害防治中心組長鄭慧敏,分別就老人保護個案中的家庭互動特性與實務處遇策略分享經驗。

老人保護通報案件逐年增 精神暴力居首

根據衛福部近五年統計資料顯示,國內老人保護通報案件數量逐年增加,其中超過半數(約55%)的加害者為直系血親卑親屬,亦即(孫)子女對老年父母或祖父母施以暴力的情形最為常見。

進一步分析113年通報案件的暴力類型,以精神暴力居首(占53%),其次為肢體暴力(37%)、騷擾(30%),經濟暴力則占約2%。這些暴力行為多圍繞在親子關係失調、(孫)子女心理或行為狀況不穩,以及家內財務糾紛等因素,顯示出改善家庭溝通、穩定子女身心狀況及理性處理財務爭議,是預防高齡者受虐的關鍵方向。

不過在實務上,高齡者即便遭受子女施暴,仍常因親情牽絆、羞恥心或對家人的憐憫心理而選擇隱忍,導致通報延遲、錯失介入時機。

從醫療社工與法律系統 三方建構跨專業合作模式

對此,尹莘玲醫師特別強調,醫療專業人員在第一線有機會透過傷勢判讀來識別受虐情形,因此了解高齡者常見受傷部位與型態,如皮下瘀青、骨折、被拉扯造成的擦傷等,以及與意外跌倒不同的傷勢特徵,是早期辨識與保護的關鍵。

張宏哲理事則從社工實務經驗出發,分析高齡者與成年子女間常見的「依賴—衝突」關係。許多老人因無法割捨親情,即使身陷長期剝削與暴力,仍反覆回到傷害現場,形成惡性循環。

為此,張宏哲理事建議,高齡者可透過財產信託、授權監護等機制,預先做好財務安全規劃。而鄭慧敏組長則以實務案例說明,第一線社工在接獲通報後,會結合警方、醫療單位及法院系統,展開多面向的保護行動,也包含協助受虐者就醫驗傷、依職權聲請保護令、由警方對施暴者進行約制告誡、安排臨時庇護處所,以及連結照顧服務資源等。

勇於向社會求助 維護高齡者人權

面對家庭暴力與親情難題的交織,衛福部呼籲,老人保護議題已成為威脅銀髮族生命尊嚴與生活品質的重大風險,唯有強化社會整體的「早期預防」與「勇於求助」觀念,才能真正解除這些潛藏的危機。

同時衛福部強調,應鼓勵高齡者在面對家庭成員的不當對待時,勇敢表達自身感受,並及早尋求外部協助,如社工、醫療、司法等單位的介入,才能真正守護自身的權益與安全,活出受尊重的晚年人生。

▋延伸閱讀

▋推薦影音

▋關注我們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