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HD治療藥物只是輔助 醫:家庭、學校、醫療和早期篩檢缺一不可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在家庭誤解與社會忽視下,逐漸走向人際疏離與反社會傾向。圖/《我們與惡的距離Ⅱ》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在家庭誤解與社會忽視下,逐漸走向人際疏離與反社會傾向。圖/《我們與惡的距離Ⅱ》

《我們與惡的距離II》熱播引起不少議題討論,劇中胡冠駿這個角色自幼被診斷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在家庭誤解與社會忽視下,逐漸走向人際疏離與反社會傾向。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是否也曾錯過時機接住那些「看起來只是比較吵、比較不聽話」的孩子?恩主公醫院精神科主任蔡芳茹表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任何時候都是治療的黃金期。

ADHD會增加7大風險 國內未成年人ADHD盛行率高但治療率低 

根據衛福部心理健康司數據顯示,台灣學齡期兒童與青少年ADHD盛行率高達9.02%,但獲得正式診斷者僅佔1.62%,接受完整治療者更不到1%。衛福部研究也顯示ADHD兒童在物質使用、焦慮、憂鬱、學習障礙、事故傷害發生、死亡率、行為規範障礙等七種狀況發生的風險會增加,同時ADHD的治療改善率達80%,研究提醒我們:「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是守護孩子未來的關鍵。

ADHD早期介入治療成效佳 三大障礙和偏差需分項處理

蔡芳茹主任說明,雖然ADHD的黃金治療期被劃在6歲或12歲以前,但臨床經驗顯示,任何時候只要開始治療,都還來得及改善。她指出,年齡愈小,腦部可塑性越高,治療成效愈顯著;但即便是青少年或成人,只要透過藥物,合併行為治療及心理諮商輔導,仍能因治療而減少症狀、改善生活功能。

蔡芳茹醫師指出ADHD常伴隨以下三大障礙,必須分別處理:

•學習障礙(學障):如書寫困難、閱讀障礙、數理理解障礙等,可申請學校補救教學或資源教育協助,提升患者的基礎學習能力,以增進他們的學業成就表現。

•情緒障礙(情障):ADHD患者因長期壓力或人際互動被誤解,因而產生焦慮、退縮、自我否定,甚至罹患焦慮或憂鬱症狀,需和心理師或學校輔導老師進行諮商輔導,建立自信與加強人際連結,辨認處理患者的情緒問題。

•品行障礙:若出現攻擊行為、逃學逃家、違反校規班規、說謊、偷竊等行為問題,建議搭配法治教育與行為治療,讓患者了解社會及學校規範,避免患者未來成為觸犯法律的司法罪犯。

ADHD藥物治療不是萬靈丹 孩子更需要家庭支持

在治療方面,劇中胡冠駿的奶奶,如同不少家長一樣對ADHD藥物有顧慮,擔心成癮或影響發展。蔡芳茹主任說明,治療藥物多為中樞神經刺激劑,已累積數十年臨床使用經驗,常見副作用如食慾減退、失眠,大多可透過劑量調整或服藥時機改善。

另外,ADHD藥物通常六歲以上才會開始考慮使用藥物,年齡太小的兒童,如幼兒園階段,通常會先以行為介入與親職訓練為主;而學齡兒童開始上學後,若症狀嚴重影響學習與社交,就會評估是否需藥物協助穩定注意力與自我控制。

「藥物只是輔助工具,更重要的是家庭支持」,蔡芳茹主任指出,劇中胡冠駿的遭遇反映真實家庭中「支持不一致」的困境,當父母對ADHD認知、治療態度與未來期望不同時,常會產生對立或互相責怪,對孩子造成巨大壓力。所以醫師逐步拉近全家對孩子狀況的共識、提供衛教資訊、鼓勵參加家長支持團體等方式,協助家庭理解ADHD,需要醫療與教育資源共同介入和家庭成員共同支持鼓勵。

如何判斷調皮與過動? 家長可善用問卷量表初步篩檢

許多家長與老師常困惑孩子是否只是比較好動。蔡芳茹主任提醒,診斷ADHD須從「同年齡、同性別」的孩子做比較,不能拿小學三年級的哥哥和幼稚園的弟弟比,也不能用標準女生的行為來評斷男生是否太吵。建議家長可透過SNAP-IV篩檢問卷進行初步篩檢,若出現注意力不集中、衝動控制困難、課業退步或人際衝突,應及早就醫進行診治。

初步篩檢有問題別擔心 轉介評估能找出問題所在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自113年7月起,推動「未滿7歲兒童新增6次發展篩檢服務」,截至114年3月底,已完成超過27萬人次篩檢,其中有6.2%的兒童因疑似發展遲緩被轉介至各地兒童發展聯合評估中心。

接受轉介的兒童,通常會接受完整的發展性功能檢查,包括:注意力與行為評估、語言發展檢測、粗細動作功能測試及社交情緒互動觀察。若於「注意力與行為」量表中符合《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5版》ADHD診斷準則,或在臨床觀察下有明顯功能缺損,就會診斷為ADHD並進行後續療育計畫。

▋延伸閱讀

▋推薦影音

▋關注我們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