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產科環境中,最令人頭痛的群聚感染幾乎都與RSV有關。」幸福安診所莊曉婷醫師指出,呼吸道融合病毒(簡稱RSV)是1歲以下嬰幼兒最常見的下呼吸道感染原因,即使在衛生防護嚴格的醫院中,仍有可能造成群聚傳染。
擁有超過一萬七千例接生經驗的莊曉婷醫師強調,RSV是產科環境中最常見、也最難完全防堵的病毒之一。「只要有一名寶寶感染,鄰近嬰兒就很容易中標,因為RSV的傳染力實在太強。」RSV的特徵是傳染性高且惡化速度快,短短幾天內就可能從輕微流鼻水、咳嗽演變為喘、呼吸困難,甚至需住進加護病房。這些重症寶寶常須插管治療,日後也更容易出現氣喘等長期後遺症。她提醒,根據臨床經驗與文獻資料,1歲以下寶寶因RSV感染而住院的機率,是流感的16倍1。RSV對嬰幼兒呼吸道的破壞力不容忽視,因此預防遠比治療更為重要。
母嬰同室也藏風險 防護不到位恐釀家庭焦慮
RSV的感染來源多樣,寶寶在醫院、月子中心等地方,也可能因接觸而受感染。莊曉婷醫師解釋:「若採母嬰同室,爸爸白天外出工作可能接觸到感冒病毒,再回房與寶寶親密接觸,就有機會帶進病毒。若訪客多、探視不受限,風險會大幅增加。」
除了家人,醫護人員同樣是潛在傳染途徑。她坦言,婦產科最怕的就是嬰兒室群聚感染,一旦發生不僅得暫時關閉嬰兒室、影響院內作業,更讓家屬焦慮、醫護承受巨大壓力。「在還沒有發生感染之前就先防護好,是最理想的狀態。」莊曉婷醫師表示,RSV防治的關鍵在於「積極防護」,主動避免家庭與醫療體系承受RSV感染的代價。
長效型單株抗體 給寶寶「現成且看的見」的保護力
過去面對RSV多半只能被動防守,如今預防策略已有重大突破。莊曉婷醫師表示,目前主要有兩種防護方式,一是孕婦接種疫苗,讓抗體經由胎盤傳給寶寶;另一種則是直接為嬰幼兒施打單株抗體。
她進一步說明:「疫苗需打在媽媽身上,等母體產生抗體後再傳遞給寶寶。若媽媽屬於早產體質,或打完疫苗不久後因一些因素提前生產,寶寶獲得的抗體濃度就會不確定。」此外,孕婦接種RSV疫苗需同時考量百日咳疫苗的接種時程,避免交互影響抗體效用,讓整體施打時機更需謹慎拿捏。
另一種預防工具是RSV單株抗體,能直接給予寶寶「現成的抗體保護力」,不受母體狀況或時間限制。一經施打,24小時內就能立刻發揮作用。莊曉婷醫師指出「目前已有長效型的RSV單株抗體,統計數據顯示,施打完後,可提供長達五個月到一年的防護力2,3。臨床研究顯示,接種單株抗體後,可降低八成因RSV感染導致的住院風險,對父母而言,主動預防為守護寶寶健康的關鍵。」
RSV不是少數高風險寶寶的事 兩歲前皆應積極防護
莊曉婷醫師指出,RSV並非僅威脅早產兒或心肺疾病寶寶,而是幾乎所有嬰幼兒都可能感染的病毒。「在台灣,三分之二的寶寶會在1歲前感染RSV,兩歲前的感染率更高達九成。」她說,這樣的普遍性使得預防不應僅限特定族群。
以往短效型單株抗體需每月施打一次,費用較高,健保目前僅給付早產或先天疾病的高風險嬰兒。莊曉婷醫師表示,RSV並不分對象,任何寶寶都有可能出現重症。若能讓每位新生兒在出生後就獲得長效防護,不僅能降低重症與住院率,也能減輕家庭與醫療體系的負擔。
她補充,RSV的感染風險並不會隨著成長立即消失,兩歲前的幼兒仍屬高發族群,特別是在托嬰中心或群體活動環境中,更容易接觸到病毒。「寶寶重症住院後,後續氣喘或呼吸道敏感問題,對父母都是長期壓力。若能在感染前先防範、守住健康,才是對孩子成長最有意義的守護。」
婦產科醫師暖心呼籲守護從出生開始
隨著少子化加劇,每個新生命都彌足珍貴。莊曉婷醫師表示,婦產科的責任不僅是迎接新生命,更是守護寶寶最脆弱階段的健康。「能在寶寶出生後就提供即時、穩定又持久的防護,是降低父母焦慮、確保嬰幼兒健康的關鍵。」她強調,RSV防護不該等到感染生病才開始。從醫療端到家庭端,只要提早準備、積極預防,才能讓每個孩子都能在最安全的環境中成長。

資料來源:
- Zhou H et al. Clin Infect Dis 2012; 54(10): 1427–1436
- Hammitt LL, et al. N Engl J Med. 2022;386:837-46.
- Tempia S, et al. Euro Surveill. 2021;26(29):2001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