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腸道基質瘤術後不適?營養師授「飲食4大策略」

適度運動能維持肌肉量與體力,減少疲勞、促進腸胃蠕動,也有助穩定情緒與減輕焦慮。

適度運動能維持肌肉量與體力,減少疲勞、促進腸胃蠕動,也有助穩定情緒與減輕焦慮。

胃腸道基質瘤是消化道常見的腫瘤之一,症狀會隨腫瘤大小與位置不同,包括腹脹、腹痛、食慾不振、腸胃阻塞、疲勞,嚴重時甚至出現胃腸出血。林口長庚營養治療科林詩紜營養師指出,腫瘤與治療過程都可能影響營養吸收與體重。

術後飲食照護最重要 應依治療階段調整

林詩紜營養師表示,目前治療以手術切除與標靶藥物為主,常伴隨食慾不佳、腸胃不適或體重下降等問題,營養照護應配合治療階段調整。術後飲食宜從流質食物逐步過渡到軟質食物,採少量多餐,烹調方式以高蛋白、低油、低糖、低纖為主,避免腸胃負擔。

若出現「傾食症候群(Dumping syndrome)」,常見於胃部手術後,因食物快速進入腸道導致腹脹、暈眩、噁心等症狀。建議初期避免甜食,採半坐臥姿進食,延緩胃排空速度。液體食物可於餐後30分鐘再飲用,以減少不適。術後若體重下降,應均衡攝取全榖雜糧、豆魚蛋肉與油脂類,避免只補充蛋白質導致能量不足。

標靶治療飲食 減緩副作用、維持體力

接受標靶藥物治療的病人,常見噁心、腹瀉、食慾不振或貧血等副作用。林詩紜營養師提醒,可依症狀採取對應飲食策略:

‧噁心嘔吐:避免氣味強烈、油膩食物,用餐時少喝水,選擇高熱量密度餐點;口含薄荷糖可減輕異味。

‧腹瀉:暫避高油、高纖與含乳糖食物,改吃清淡低纖飲食,如稀飯、蒸蛋、蒸魚及瓜類蔬菜,並補充水分與電解質。

‧食慾不振:可於餐前攝取少量酸甜食物刺激食慾,利用小盤裝盛、色彩搭配提升食慾,並以病人願意進食為首要考量。

‧貧血:多攝取富含鐵質與維生素B12的豬肉、牛肉、肝臟、貝類與鮭魚;素食者可選紫菜。綠色蔬菜與堅果能補充葉酸,搭配富含維生素C的水果如奇異果、芭樂,有助鐵質吸收。

長期營養照護 均衡飲食與適度運動並行

治療後進入追蹤期,仍需維持良好營養。林詩紜營養師建議,病人應均衡攝取六大類食物:全榖雜糧、豆魚蛋肉、蔬菜、水果、油脂堅果與乳品,補足維生素B群、鎂、鋅、鈣等營養素。蛋白質攝取足夠,可預防貧血與肌肉流失。切勿相信網路謠言採行無油、無鹽、斷醣飲食,以免營養不良、影響治療效果。

此外,適度運動能維持肌肉量與體力,減少疲勞、促進腸胃蠕動,也有助穩定情緒與減輕焦慮。林詩紜營養師提醒,良好的營養與活動力,是病人對抗疾病、維持生活品質的基礎。

原文出處:長庚醫訊第四十六卷第十一期

▋延伸閱讀

▋推薦影音

▋關注我們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