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腳關節反覆脹痛 生物製劑才控制

一名58歲的邱小姐,罹患類風溼性關節炎,雖然按時用藥,但病情時好時壞,2年前開始,手腳關節反覆脹痛,起身、下樓都需要家人攙扶;她回診檢查才發現,其發炎指數飆高,經醫師建議使用生物製劑,病情才獲得控制。

傳統藥物治療無效 生物製劑穩定控制

收治個案的壢新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醫師楊宗翰指出,該病患確診類風溼性關節炎已逾4年,主要以口服劑DMARD搭配類固醇、止痛藥,但經抽血檢查卻發現,CRP、ESR指數升高1至2倍,顯示DMARD藥物已無效,因此申請使用生物製劑,以每月一次靜脈注射方式,經過8個月治療,其發炎指數下降且穩定控制。

類風溼性關節炎 個人化治療為趨勢

楊宗翰醫師表示,類風溼性關節炎為慢性自體免疫機能失調疾病,好發年齡為30至50歲,女性發病的機率高出男性3倍以上。目前已有多種藥物可供治療,且治療目標朝向「個人化治療」,依照病患的狀況調整用藥,或是給予新型生物製劑藥物合併治療,能夠確實控制病情。

生物製劑治療 有效控制病情

楊宗翰醫師說明,類風溼性關節炎病患,當使用傳統藥物免疫調節藥、消炎止痛藥等口服藥,治療效果有限時,經評估可申請使用生物製劑治療,可有效阻斷細胞激素或抑制免疫細胞中的T細胞及B細胞,藉此達到控制病情的效果。

生物製劑種類多 多方評估選擇

目前市面上的生物製劑種類依不同機制分類有抗介白素6、抗腫瘤壞死因子、抗T細胞、抗B細胞等。楊宗翰醫師建議,可依施打方式、給藥頻率、治療後療效、施打後是否有抗藥性、施打方便性等方面,做為選擇的依據。

早期發現、積極治療 避免殘障失能

楊宗翰醫師強調,多數類風溼性關節炎患者早期發現、積極治療,都可穩定控制病情、緩解症狀,避免病情惡化,關節變形導致殘障失能。

▋延伸閱讀

▋推薦影音

▋健康專輯

▋關注我們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