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過動兒 家長如何教出生存力?

有位小宏是小學三年級的學生,開學以來,上學校每天都在大作戰。家長時常在幫他找東西,鉛筆、水壺、聯絡本、便當盒,只要能丟的東西,已經不知道丟了多少次。寫作業時,他可以邊寫邊玩邊寫,即使是被硬盯著寫完功課,作業也常被發現有少筆劃、漏字、掉行的情形。

上課時,小宏很熱心主動,時常不等老師講完就急著發表意見,也很容易旁邊同學講話;下課時,小宏像是裝了電池似的跑跑跳跳,常常東一塊西一塊的破皮或是淤青,老師也常需要處理他跟同學之間的爭執。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 常錯失治療時機

小宏的例子不少見,但要如何分辨好動、活潑、粗心,跟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是不少家長、教師的疑惑。草屯療養院兒童青少年精神科主任許維堅表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簡稱ADHD)於台灣學齡期兒童的盛行率約有5-7%,經過近年來許多的腦功能影像研究,發現ADHD兒童的大腦皮質成熟度平均比同齡兒童慢了3年,是一種神經發展的障礙。

ADHD有其病生理基礎,非單純的好動或分心,也不是長大了自然就會好。但是由於許多家長常把過動症患童的問題當成是叛逆、不乖、或不用心,而往往隨著年齡增長、學業壓力增加且伴隨情緒困擾時才被發現,但也常錯失治療的時機。

許維堅主任指出,ADHD如果處理不好會延伸出許多心理、人際、家庭、教育等層面的問題,如情緒不穩定,工作表現、人際互動不穩定,也常與其它疾病共病,包括:對立反抗性障礙、行為規範障礙、焦慮症和憂鬱症等,持續地影響孩子在生活中各方面的適應,進而引發學業中輟、霸凌、甚至物質濫用等偏差行為。

行為治療可改善 教養問題也是關鍵

許維堅主任進一步指出,ADHD常見治療包含藥物治療、親職訓練、行為管理、認知行為治療等。除了藥物治療之外,最常建議合併行為治療,藉由分段學習、學習時減少干擾物與簡化環境、合理地設定目標、提升正向回饋、忽略意圖引起注意力的行為、學習辨識情緒並管理情緒等,可有效讓孩子的問題行為大大改善。

此外,許維堅主任強調,ADHD症狀可能會伴隨著孩童一路到成年,如何在成長路上得到合適的協助是相當重要的。21世紀是全球化、資訊化的時代,未來世界最迫切需要的工作在目前還沒出現;許多家長在教養的觀念上,可能還停留在傳統上只注重讀、寫、以及算數等學科上,其實這已經不足教養出足以適應21世紀的關鍵能力。

為了讓民眾了解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簡稱ADHD)及其評估治療原則,衛生福利部草屯療養院、南投精神健康學苑與南投縣文化局合作,邀請草屯療養院兒童青少年精神科主任許維堅醫師,主講「面對過動症教出生存力」,時間為4月21日下午2時至4時,於南投縣政府圖書館七樓放映廳。

▋延伸閱讀

▋推薦影音

▋關注我們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