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治病例的中醫科陳建雄表示,傳統中醫,依「消渴症」模式來治療現代的糖尿病,事實上,古代所描述的「消渴症」只是現代糖尿病的一小部分,且病程都偏中後期。醫師解釋,因古代營養狀況不如現代,且沒有儀器抽血檢測血糖值,患者往往罹患糖尿病多年後,身體狀況漸衰,併發糖尿病腎炎、蛋白尿等,出現身體逐漸消瘦、多尿、多喝等陰虛躁熱的症狀,才會被歸類為「消渴症」。
而現在,大部份糖尿病患者體質偏胖,因此症狀並非「消渴症」所能概括。陳建雄醫師指出,現代中醫治療糖尿病有四原則,
- 降血糖。
- 降血脂、血壓、心血管等疾病合併治療。
- 三是保護血管,預防和治療併發症。
- 四是調整體質。
中醫理論認為,糖尿病的病程發展可分為「鬱、熱、虛、損」四大階段:「鬱」,血糖升高的早期,此時身體機能狀況不差,但患者由於長期的飲食過剩,導致消化機能負擔過重,體重、內臟脂肪增加,造成「中焦鬱滯」。若是此時不適度調整,就會發展為「熱」的階段,常口渴、飢餓、失眠、煩躁。當熱期持續,身體機能過度亢奮日久,消耗過度,會耗傷氣陰,導致元氣受損,身體由熱轉「虛」。「虛」則進一步發展為「損」,經絡臟腑的損傷,發使出現併發症
中醫臨床上依照患者症狀與體質對症下藥,隨著症狀不同,開不同的藥方,以穩定血糖。陳建雄醫師說明,糖尿病是一種日積月累所造成的慢性疾病,若不治療可能引發併發症。如腦中風、心臟病、腎臟病變、神經炎、失明、傷口感染難癒合而截肢等,不但會影響生活品質,嚴重時恐有生命危險。因此,生活的調整對患者很重要,透過均衡飲食、規律運動、維持理想體重,逐步將偏差的體質調整正常。特別在飲食方面,需考量醣份和油脂的量,避免長期飲食過飽,充分攝取新鮮蔬菜並選擇甜味較低的水果,可達到控制血糖、預防併發症的目的。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