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北投區驚傳父親殺害3名子女再自殺的命案,類似的新聞標題,總令社會大眾增添許多不安的感覺,然而這樣的自殺與殺人行為的背後,通常並非單一因素所造成。
通常不是臨時起意
衛生福利部草屯療養院成人精神科主任黃聿斐表示,犯案者可能承受巨大的社會壓力,如失業、負債、離婚、經濟困難,或曾有過被羞辱、被不當對待的經驗;其性格較多疑、低自尊,情緒狀態除情緒低落外,可能合併憤怒、憎恨及報復,認知思考上,容易將生活中的不順遂歸責於他人,沈溺在過去被羞辱或不當對待上。而這種傷人行為通常不是臨時起意,是有計畫的,常會留有遺書;若家中親友有上述狀況,都應謹慎注意,並且適時的尋求協助與幫忙。
透過醫療單位進行協助
黃聿斐主任建議可透過醫療相關單位進行協助,如評估其精神及情緒狀態,若符合臨床疾病診斷,應進行心理諮商及藥物積極治療。縱使未達臨床疾病診斷標準,亦應評估其短期、長期壓力及自殺風險,儘可能將其納入關懷服務之範圍。
情緒與平常差異大 應多給予關懷
黃聿斐主任呼籲,此類案件通常有一段醞釀期,且會有前兆,家人、親友、學校與鄰居多加注意,可能有機會察覺。提醒民眾不要大意,除了平時的問候關心外,若發現其情緒狀況與平時差異大,可再給予多一點的關懷,與之多談談,讓其情緒與壓力有出口,並適時協助當事人求助,可減少憾事發生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