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一所小學近日發生代課老師墜樓事件,震驚校園,也讓許多家長憂心孩子是否受到心理影響,尋求協助孩子安然度過的方法。諮商心理師公會全聯會常務理事胡延薇指出,面對死亡或災難等危機事件,學校會啟動輔導機制,而家庭的陪伴更是穩定孩子情緒的關鍵力量。
察覺情緒與行為異常 及早給予關懷
胡延薇指出,孩子在經歷與死亡相關的事件後,即使未親眼目睹,也可能出現害怕、不安、難過、沉默或易怒等情緒反應。行為上則可能出現睡不好、食慾差、退縮或攻擊行為,甚至反覆談論死亡。家長一旦觀察到類似情況,應溫和關心並適時支持。
校方啟動輔導機制 家長也能主動陪伴
校園危機事件發生後,學校通常會進行團體或班級輔導,引導學生表達感受,也可能提供教師支持團體,協助他們穩定情緒、陪伴學生。家長若想進一步陪伴孩子,可採取以下方式:
- 溫和關心,不強迫傾訴:釋出關心但不施壓,例如:「我知道學校最近有些事,有什麼想說的,我都會在這裡聽你說。」
- 接納情緒,不急著否定:允許孩子表達負面感受,傳達理解與支持。
- 維持規律作息:穩定的生活節奏能帶來安全感,無須刻意改變孩子的日常。
- 依年齡給予適當說明:以孩子能理解的方式談論事件,避免引發不必要的恐懼或自責,例如:「老師可能遇到困難,但這不是任何人的錯。」
理解與陪伴是支持的關鍵 必要時尋求專業協助
胡延薇提醒,不必急於要求孩子振作。理解與陪伴本身,就是一種強而有力的支持。若孩子情緒持續受影響,甚至影響日常生活,應主動聯繫學校或地方心理衛生中心尋求協助。衛福部1925安心專線、1980張老師專線及1995生命線,也提供情緒抒發與傾聽服務。
成人也需自我照顧 共同面對生命議題
胡延薇強調,成人本身也可能因事件感到難過。陪伴孩子的同時,也應關照自身情緒,這不僅是安慰的過程,也是一場關於生命、失落與成長的共同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