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今社會少子化現象,許多孩子缺乏手足陪伴,對同儕產生高度依賴,容易將友誼視為最重要的人際連結,進而建立「四海之內皆兄弟」的社交網絡。衛生福利部草屯療養院院長丁碩彥提醒,一旦受到不良同儕影響,可能被捲入幫派、暴力或濫用物質等高風險行為中。
青少年行為偏差、接觸成癮藥物 暑假風險提高
丁碩彥院長表示,許多家長往往是經由學校或警方通知,才驚愕的發現孩子已經產生偏差的認知行為。暑假即將來臨,青少年擁有更多自由時間,也面臨更多來自人際、環境與內在壓力的挑戰。提醒家長,暑假是青少年行為偏差與接觸成癮藥物風險提高的關鍵時期,家庭的正向引導與支持陪伴,是預防問題發生的重要關鍵。
家長支持陪伴、交換彼此看法 提昇親子互動與正向關係
草屯療養院成癮治療科心理諮商員陳敏芳表示,青少年的發展任務與危機即「自我認同與角色衝突」,正處於初次建構自我認同的關鍵階段,若缺乏安全健康的價值觀與家庭正向引導,極易陷入物質誘惑與網路資訊帶來的錯誤認知中,誤以為追求「義氣」、講就「利益」就是人生方向。尤其在暑假期間,時間的空檔與過度接觸社群媒體,往往加劇其對錯誤價值的模仿與投入,而影響價值觀。
此外,青少年大腦中的「前額葉」主導判斷與抑制衝動的重要區域尚未完全發育成熟,在面對誘惑或情緒波動時,經常性的出現衝動認知行為,缺乏冷靜判斷與思考因應能力,使青少年經常落入無法挽回的遺憾或失落情緒中。
透過生活情境與孩子對話 鼓勵分享觀點、遠離偏差
陳敏芳心理諮商員建議,家長可以透過支持陪伴,主動與青少年討論危險情境的因應技巧與策略,例如看到青少年使用毒品的新聞時,可以邀請孩子分享什麼情境中可能會接觸毒品,如何拒絕或遠離高危險情境,討論時可以引導孩子多方面、多向度的思考,透過模擬各種可能,來討論各種危險的情境及因應策略,若孩子落實執行可適當給予獎勵與肯定。
家長在決定事情或家庭活動前,可充分與青少年交換彼此的意見與看法,提昇親子互動與正向關係,進行共同決策避免單方面的命令與指示,同時訓練青少年大腦前額葉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