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歲的陳女士罹患肝細胞癌晚期,日前位於肝臟右葉的12.6公分大腫瘤破裂,造成腹腔出血,在他院接受電腦斷層檢查後,被緊急轉至台北慈濟醫院以動脈栓塞術治療。由於腫瘤過大且緊鄰大血管難以切除,放射腫瘤科常佑康醫師與病人及家屬討論放射治療選項後,選擇「身體立體定位放射治療(SBRT)」,之後配合免疫藥物和標靶藥物,成功使腫瘤縮小至5.8公分,準備轉回一般外科評估手術可能性。
過去多數肝癌晚期只能支持性治療 放射治療帶來更多機會
肝癌常見於B型與C型肝炎帶原者、肝硬化病人以及長期飲酒者更是高風險族群。由於肝臟是沉默的器官,早期腫瘤即使已經生成,病人常無任何症狀,等到出現不適時,往往已屬中晚期,腫瘤變大或侵犯重要血管、器官,錯失開刀的黃金時機。
如果肝腫瘤增大破裂,導致腹腔內出血,就必須以動脈栓塞術止血,以避免失血休克。常佑康醫師指出,動脈栓塞術只能暫時控制破裂的肝腫瘤出血,無法縮小腫瘤或長期控制病情,針對這類無法手術的肝癌病人,除了藥物治療和支持性治療外,已有國外研究證明,放射治療合併免疫藥物積極治療,會有顯著的加乘效果,比單獨使用有更好的腫瘤反應率。
身體立體精準定位 能加大放射線劑量且避免傷及其他器官
肝癌病人在其他治療無明顯效果時,才會轉至接受放射線治療,但因為已近晚期、肝功能狀態不佳,只能以連續20至30次的一般劑量(約每次2至2.5Gy)放射線照射,治療成效相對受限。但「身體立體定位放射治療(SBRT)」不同於傳統長療程低劑量放療,而是以少次數、大劑量(總劑量約40至50Gy,單次8至10Gy)的方式治療腫瘤使腫瘤細胞有效死亡,達到腫瘤縮小或消失的效果。
SBRT可以增加5年存活率 幫助病人重新擁有手術的機會
肝會隨著呼吸而上下移動,身體立體定位會用三組電腦斷層掃描、觀察腫瘤在整個呼吸週期中的位置與移動範圍,並在放射線治療時搭配即時影像導引和定位技術,提高放射治療準確度。
常佑康醫師表示,這項治療適用於無法手術切除腫瘤的病人,由於放射劑量會一併影響鄰近腫瘤周圍的正常組織,因此病人正常肝臟體積必須足夠、肝功能相對良好才可安全施行。
用SBRT治療小腫瘤有機會完全消失;碰到較大的腫瘤,先用SBRT使腫瘤縮小,再銜接至手術切除或肝臟移植。國外研究指出,SBRT治療肝癌的五年局部控制率高達82%,5年存活率也有明顯提升。
常佑康醫師提醒,若肝癌病灶位置合適、病人肝功能狀況允許,手術仍是最理想的治療方式;若無法開刀,SBRT可納入治療選項之一,要盡早跟醫師評估與討論,若可接受此類治療,將有機會使腫瘤縮小、消失,或達到銜接至手術切除的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