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纖飲食對便祕有效嗎?醫:不見得 有時少吃才有效

多數人認為吃蔬菜、多補纖維,腸道才會通順,於是蔬果、益生菌成為許多便祕者的基本配備,但有時少吃更好。

多數人認為吃蔬菜、多補纖維,腸道才會通順,於是蔬果、益生菌成為許多便祕者的基本配備,但有時少吃更好。

多數人從小被教育「多吃蔬菜、多補纖維,腸道才會通順」,於是蔬果、全穀類、麩皮粉與益生菌成為許多便祕者的基本配備。但家醫科醫師李思賢表示,有一部分人反而在增加纖維後出現腹脹、便祕惡化等不適反應,讓人質疑高纖飲食是否真的是通用解方?

李思賢醫師舉一篇2012年新加坡伊莉莎白醫院直腸外科醫師何國申的研究報告:《Stopping or reducing dietary fiber intake reduces constipation and its associated symptoms》為例,直指「高纖飲食可能是部分便祕問題的根源」。

打破纖維迷思 重視個體差異

李思賢醫師提到,該研究並非全盤否定纖維的價值,而是以臨床實驗指出:「不是所有人都適合高纖飲食」。研究對象是一群特發性便祕患者,這些人無重大腸道結構異常、無內分泌疾病,也沒服用導致便祕的藥物,但長期便祕,嘗試各種方法後仍困擾不已。

短期停纖後明顯變化 纖維減少反而更順暢

研究初期讓所有受試者停止攝取所有高纖維食物兩週,包括蔬菜、水果、全穀類與全麥產品。素食者改食白飯、白麵包,蛋白質則改由豆腐供應,飲品限定清湯與過濾果汁,且禁止使用任何瀉藥。接下來6個月,依各人症狀反應,自行選擇是否繼續低纖或恢復高纖飲食。

李思賢醫師表示,6個月後的數據十分驚人。完全停止攝取纖維的一組,排便頻率從平均每3.75天一次進步為幾乎每日一次,且腹脹、腹痛、排便困難與肛門出血的情況幾乎完全消失。反觀持續高纖飲食者,不僅排便狀況未改善,腹脹與用力排便的情形仍持續發生。

排便要順暢 先了解纖維與腸道交互機制 

李思賢醫師指出,這結果背後的邏輯其實很簡單:若原本排便機制就已不順,再攝取大量纖維讓糞便體積增加,可能導致排便更加困難。就像道路塞車時再硬塞更多車輛,只會讓交通更癱瘓。這也是部分患者會在吃完高纖餐、搭配膳食纖維補充劑後出現更嚴重腹脹與便祕的原因。

纖維不是萬靈丹,但仍有適用族群

儘管這項研究指出高纖對某些人未必有益,李思賢醫師提到,也不能因此全盤否定纖維的價值。對於腸躁症患者、腸道菌叢失衡者或有慢性炎症性腸病的族群來說,適量的水溶性纖維仍有助於調節腸道功能與排便。

嘗試不同飲食法 找出適合自己腸道策略 

李思賢醫師表示,腸道健康從來就沒有單一答案。有人補纖維就改善,有人則需「減法」療癒。若你是那種明明喝水、吃蔬菜、補纖維樣樣來,卻還是便祕、腹脹、排不乾淨,那麼或許該嘗試從不同角度切入,找出更適合自己腸道的改善方式。

便祕不只是糞便太少 可能是系統性問題

李思賢醫師解釋,便祕的根本問題不一定在於糞便太少,而是「排便本身出了問題」。腸道蠕動能力、神經傳導、甚至肌肉協調等問題都可能是背後因素。面對長期便祕,不應只是機械式補充纖維,而應整體評估腸道功能與個人狀況。

治療便祕不該只靠加法 減法也是選項

李思賢醫師指出,改善腸道健康,不見得要一直加東西進來,有時減少過多的刺激與負擔,反而更能讓腸道恢復自然節奏。對長期便祕的患者來說,理解自己腸道的真正需求,才是改善的關鍵。

▋延伸閱讀

▋推薦影音

▋關注我們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