駕車看紅綠燈竟變成五盞燈? 醫揭「這眼疾」可能會害命

台中公益諾貝爾眼科羅育倫醫師說,白內障成因多元,年長者應及早檢查,避免視力惡化影響生活品質。

台中公益諾貝爾眼科羅育倫醫師說,白內障成因多元,年長者應及早檢查,避免視力惡化影響生活品質。

年近60歲的中年男性,長期出現視力模糊及嚴重眩光的問題,甚至在夜間開車時將紅綠燈看成五盞燈,差點出車禍,嚴重影響行車安全與生活品質。經眼科檢查確診為白內障後,醫療團隊評估其視力需求與生活型態,建議患者置換新一代長焦段人工水晶體,並透過精準屈光度數計算,提升術後視覺清晰度與焦段覆蓋範圍。術後該男子在醫師追蹤下視力改善,夜間駕車的眩光困擾大幅減輕,生活安全感提升。

視力模糊、夜間眩光 白內障恐影響中老年人生活品質

台中公益諾貝爾眼科羅育倫醫師表示,白內障是眼睛水晶體逐漸混濁的疾病,就像相機鏡頭變得模糊,光線無法正常聚焦在視網膜上,導致視力下降。病患早期可能會感到視力模糊、顏色變得偏黃或淡,尤其在光線不足或夜間,眩光和光暈現象更明顯。此外,部分病患的近視甚至會快速加深,原本合適的眼鏡突然不再適用,需要頻繁更換;病程較嚴重者,視力可能大幅下降甚至喪失,嚴重影響日常生活與安全。隨著年齡增長,白內障的發生率也逐漸提高,醫師提醒,年長者若出現上述症狀,應及早檢查,方能有效保護視力,避免視力惡化影響生活品質。

白內障成因多元 這些情況恐增加罹病風險

白內障的成因多元,除了與自然老化息息相關外,長期曝曬於紫外線下、糖尿病患者、長期使用類固醇、眼部外傷、遺傳因素,甚至是吸菸、酗酒等不良生活習慣,都可能會增加罹病風險。羅醫師指出,雖然早期可以透過防眩光眼鏡或控制慢性病來緩解症狀,但這些方法依舊無法讓混濁的水晶體恢復透明,臨床上主要以手術為治療方式,例如微創超音波乳化術搭配人工水晶體植入;必要時,術前也可使用飛秒雷射輔助,提升手術精準度與安全性,讓病患重拾日常生活便利與安全。

人工水晶體種類多樣 應依生活型態量身選擇

白內障手術中即是透過人工水晶體來替代混濁的水晶體,而目前人工水晶體在市場上的選擇相當多樣,像是單焦點水晶體可提供單一焦距清晰,其餘焦距仍需佩戴眼鏡;多焦點水晶體可同時改善遠、中、近距離視力,但夜間可能出現光暈;長焦段人工水晶體則以遠、中距清晰為主,光暈減少,提升夜間駕駛視覺品質。人工水晶體沒有絕對的「最好」,重點在於是否有符合病患的生活型態與用眼需求,羅醫師建議,病患在術前可告知醫師自身用眼需求,由醫師依生活型態、電腦使用習慣及夜間駕車需求,量身推薦最適合的人工水晶體,術後可減少對眼鏡依賴,恢復日常生活便利。

新一代長焦段水晶體 兼顧夜間駕車安全、遠中近視力

隨著醫療技術進步,新一代長焦段人工水晶體採非繞射設計,希望能降低夜間光暈與眩光干擾,改善夜間駕駛時的視覺表現,它還能兼顧日常生活中常用的中近距視力,例如使用電腦、平板或偶爾看手機的需求,減少對眼鏡的依賴。羅醫師補充,該水晶體還採用環繞式磨砂腳設計,臨床上觀察到能降低二次白內障的可能性,讓術後視力更加穩定清晰,特別適合需要長時間使用電腦或夜間駕車的中老年病患,提供兼顧清晰度與舒適度的重拾新視界選擇。

▋延伸閱讀

▋推薦影音

▋關注我們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