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民眾因為上了年紀或職業關係,生活中會發生因肩膀疼痛到連手臂都抬不高,出現俗稱「假性癱瘓」的聳肩動作時,不但患部不舒服,還容易連舉手穿衣、拿碗等生活瑣事,行動都出現困難。高雄榮總骨科部主治醫師黃富鼎指出,這類患者常常就醫檢查會發現是「肩旋轉肌大範圍斷裂」導致的假性癱瘓。因肌腱退縮、無法直接修補,過去這類病人往往只能接受「反肩人工關節」置換。
告別「手抬不起」 窘境 嚴重旋轉肌破裂3招保關節
近年醫學技術不斷進步,對於這類無顯著關節病變的嚴重旋轉肌缺損,現在已可透過「球囊墊片」、「上關節囊重建」或「肌腱轉位」等3種新興微創手術選擇,不但成功保留肩關節功能,也為患者提供更佳的解決方案。
黃富鼎醫師解釋,旋轉肌是由脊上肌、脊下肌、小圓肌與肩胛下肌組成,當這些肌腱嚴重撕裂時,肱骨頭失去穩定支點,患者就會出現像是手抬不起來、肩膀聳高的假性癱瘓。若肌肉退化或脂肪化,傳統縫合手術無法進行,過去僅能採「部分修補」方式處理,雖能暫時止痛,但長期恐導致肩峰夾擠與關節變形。
球囊墊片到肌腱轉位 旋轉肌重建有新選擇
針對上述無法直接修補的嚴重旋轉肌缺損患者,高榮骨科提供了以下三種創新補救療法,滿足不同年齡層和功能需求的患者。
第一種採用「肩峰下球囊墊片」,利用可吸收性聚乳酸材質所製成的墊片,置於肩峰與肱骨頭之間,能減少摩擦與發炎,適合年紀較大、活動需求中等的患者。
第二種是「上關節囊重建」,這是利用自體筋膜或異體組織移植,補強斷裂的旋轉肌上方關節囊,恢復穩定度並改善抬手功能,較適合年輕且功能需求高者。而第三種為「肌腱轉位手術」,將下斜方肌或異體肌腱轉位至缺損部位,重新建立上舉與外轉能力,適用於年輕、活動量大的族群。
關節鏡微創手術助速復原 但治療仍須醫師量身評估
黃富鼎醫師強調,這些手術多可透過關節鏡微創進行,傷口小、疼痛少、復原也較快,還能避免過早更換人工關節。但他也提醒,最合適的治療方式需依破裂程度、年齡及功能需求而定,建議病人必須先與醫師充分討論,才能達到最佳的功能復原效果。
原文出處:高榮醫訊 第28卷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