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狀腺機能亢進是常見疾病,多數患者服藥即可控制病情,但少數會引發「無顆粒性白血球症」的副作用,嚴重恐致死;台大與中研院歷經15年找到原因,發現患者帶有兩基因,服用抗甲藥引發白血症風險逾40倍。成果已刊登於《自然通訊》期刊。
研究團隊針對1242名接受抗甲狀腺藥物治療患者,結果發現,帶有「HLA-B*38:02」基因的服藥病患,發生無顆粒性白血球症風險高21.48倍;而帶有「HLA-DRB1*08:03」基因者,高6.13倍。當兩者都有時,風險則高出48.41倍。不過,因族群基因頻率的差異,此研究僅適用於亞洲人。
台大醫院內科部暨基因醫學部主治醫師陳沛隆表示,甲狀腺機能亢進患者初期會使用抗甲狀腺藥物治療,若持續反覆發病,可接受放射性碘治療或手術;但約有1成患者服用抗甲藥後,會出現皮膚發癢的副作用,嚴重恐引發「無顆粒性白血球症」,因細菌感染致死。
陳沛隆強調,此研究成果已申請專利保護,未來完成技轉後,將可預先為甲亢患者基因檢驗,若驗出兩個服藥副作用基因,可考慮使用貝他交感神經阻斷劑及鋰鹽後,進行開刀治療,以避免發生無顆粒性白血球症的嚴重藥物副作用。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