鑽研人類體型與心理學的關聯性,早在古希臘羅馬時代就開始了,直到20世紀德國出現一位精神科醫師、心理學專家,同時也是發明催眼術和精神療法的克雷奇默醫師。克雷奇默在其著作《體型和性格》一書當中所提出的「體型說」,主張正常人的體型與心理類型有對應關係。
克雷奇默認為:
- 矮胖身型:脂肪多、身材又圓又厚、四肢粗短、樂觀外向、容易感動、善於與人相處,在團體當中是和善型的人物。
- 瘦長身型:身材細長、四肢細長、胸窄、體質孱弱、話少內向,不善交際、冷酷、個性固執,喜歡批評人事物,平時多愁善感。
- 運動身型:體格強壯、肌肉發達、活力充沛、個性外向、樂觀十足、懂進取。
- 發育異常型:身體發育不正常(dysplastic type)或有肢體障礙、殘缺、畸形、性格內向、扭曲、黑暗。
克雷奇默在書中解釋,體型與病人所患的精神病類型密切相關,如矮胖型的人較多地出現焦慮現象,細長型人容易患分裂型(Schizoid)精神病,運動型的人較多地出現癲癇症。
此學說提出當時,被精神科醫師普遍地接受,但近代已有生理學家與心理學專家認為,人類的體型與心理狀態的關係薄弱,心理狀態的形成應是綜合生活經驗、成長環境等各項因素所致。「體型說」受到不少專家質疑,普遍主張體型與生活、飲食息息相關,人類不可能永遠維持纖細或豐滿的身材,而人的性格難以隨之改變。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