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夠再次行走是每位癱瘓患者的夢想,去年國內引進機器人腳至今,已成功幫助7名脊髓損傷患者回復站立、行走功能。醫師指出,脊損傷友只要雙腳穿上機器人腳、背著電池電腦主機,使用手腕上遠端遙控控制器,就能像鋼鐵人一樣,靠自己站起來,可謂革命性的發明。
機器人腳可模擬常人行走功能
機器人腳是以色列研發,提供脊髓損傷患者,雙下肢穿戴活動機械動力外骨骼系統。桃園長庚醫院復健中心鄧復旦醫師表示,透過穿戴式支撐裝置、電腦控制系統以及動態感應器,機器人腳可模擬出如同常人走動的腿部移動模式,做出交替的自然行走動作,無論是坐到站、開始行走或站到坐,都可以輕鬆設定,並可輕鬆地轉彎或立即停下,行走速度高達每小時2.4公里,相當於正常人輕鬆散步的速度。
回復站立行走功能 降低併發症發生
國外多項研究發現,使用機器人腳的傷友,可預防骨質密度流失,及促進腸道、泌尿功能和心肺適能,並可減少體脂肪、疼痛及痙攣。鄧復旦指出,傷友長期下肢癱瘓不能活動,容易出現骨質流失、骨質疏鬆的問題,重拾站立行走功能,能夠使肌肉活化、體能提升。更重要的是,不需坐在輪椅上仰頭看別人,視覺回到正常人水平,也更有自信。
半數脊髓損傷患者適用機器人腳
據統計,全台脊髓損傷患者約2萬6千多名,完全癱瘓占5至6成、不完全損傷約4成,其中有半數以上可以適用機器人腳。鄧復旦觀察發現,原本連坐都坐不穩的傷友,每天訓練2小時、平均接受20小時的訓練,就能站立在室內行走;40小時能到戶外行走;60小時以上,傷友能行動自如,臉上有笑容、有自信,且煥然一新、容光煥發,人也變得強壯了。
嚴重骨鬆痙攣程度 需進一步評估
鄧復旦主任建議,脊髓損傷患者接受照射下半身X光及骨密度檢查,評估骨骼排列是否正常、是否有骨折;若T評分超過-2.5,上半身柔軟度或下半身痙攣程度太過嚴重,必須進一步接受治療,才適用機器人腳。
脊髓損傷患者日常生活需要別人照顧,一年照顧費用超過30萬,鄧復旦說,傷友若是沒有生產力,經濟損失至少近百萬,不但影響一生,長遠眼光來看,對社會生產、經濟發展都有影響,若能及早使用機器人腳將身體狀況保存到最好,期待未來醫學進步後有機會回到正常身體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