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癌切除與重建不必分開做 整合手術降低病人身心負擔

女性應定期接受乳房攝影檢查,特別是40歲以上族群,建議每年至少接受一次檢查。

女性應定期接受乳房攝影檢查,特別是40歲以上族群,建議每年至少接受一次檢查。

53歲的張女士,她在半個月前接受乳房攝影檢查,發現右側有瀰漫性微小鈣化點,進一步至台北慈濟醫院求診,經穿刺切片檢查後,病理診斷為乳管原位癌,並無淋巴轉移。一般外科張健輝醫師執行內視鏡乳頭皮瓣保留乳房全切除術並立即進行重建,僅需一次手術即可完成所有治療計畫,術後張女士恢復良好,兩日後平安出院。

乳癌年輕化趨勢 原位癌階段治療

乳癌長年位居台灣女性癌症發生率之首,發生率逐年遞增且有年輕化趨勢,但隨著早期篩檢普及,患者通常在「原位癌」階段即被診斷。張健輝醫師指出,據國健署統計,台灣乳癌患者中有四分之一屬於原位癌,指癌細胞侷限於乳管內,未侵犯周圍組織,惡性度較其他乳癌低,但仍是乳癌進展初期,未及時接受治療,病程可能快速惡化並轉移至身體其他部位,如骨骼、肝臟、肺部及腦部,將大大增加治療的難度,並降低患者的存活率,不可輕忽。

專科醫師整合技術 一次手術完成重建

手術是根治乳癌不可或缺的一環,其主要目的是將腫瘤完全切除,以減少癌細胞擴散和復發可能。過去執行乳房手術,醫師大多注重「腫瘤切除」,對病人外觀的考量較少;直至後來重建技術的發展,才有了乳房重建的機會,並且通常是在切除後,再由整形外科醫師接手進行第二階段的義乳放置手術。這種分為兩次手術的方式,會對患者帶來不小的身心影響,首先可能陷入對自我形象的不自信,同時帶來額外的身體創傷。

目前乳癌腫瘤切除及重建的術式選擇,主要視病人腫瘤大小及轉移程度進行評估。以異體移植手術來說,醫師取得重建專科資格後即可自主執行;而自體移植則因需要精細的顯微血管吻合技術,所以仍採取與整形外科合作的模式進行。

乳癌早發現早治療 定期檢查是關鍵

張健輝醫師呼籲,及早診斷、及早治療,是提高乳癌治癒率的關鍵。女性應定期接受乳房攝影檢查,特別是40歲以上族群,建議每年至少接受一次檢查。若發現異常變化,應積極與醫師討論,根據病灶大小、位置及個人需求選擇最適合的治療方式。

▋延伸閱讀

▋推薦影音

▋關注我們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